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史发展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成果倍出,有不少新的突破。中国体育史研究经历了从学科复兴到向参与史学发展三个阶段。相对传统的体育史学科而言,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为三个方向:打破传统史学的教条、建构新体系、更新理论方法。尤其是跨学科多元、交织的理论渗透,为体育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体育史评述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一05 文献标识码:A 1学科复兴阶段(1980年-1990年) 1982年5月第一次全国体育史工作会议在江苏无锡市召开,同年11月23日又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这实际上是宣布了中国体育史学科的诞生。此后,在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部分开设体育史的高校、省体育局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体育史分会几乎每一隔年都要举行学术研讨会。这使得体育史研究扎扎实实地稳步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看,在体育史复兴的第一阶段,关于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了更明显的界定。如研究对象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为指导,考察体育物质形态、体育制度、体育风俗、体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四者之间和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范围方面:一是体育的自身组成,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体育竞技、体育组织、体育措施、体育制度、体育思想、体育方针政策等;二是体育与社会其它现象的联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民族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联系。
2学科发展的间歇阶段(1991年-2000年) 虽然,有人曾把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称之为体育史“衰落期”,但这一说法并未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同,也有的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体育史学研究的“间歇期”,也有称之为体育史学“转型期”等。称之为“间歇期”的人认为,造成当时体育史似乎沉静的现状,是因为各地“编史修志”已基本完稿,修史的社会需求进入尾声,其次是政府机构的变动,以及体育院系体育史课程的调整,以及体育史老一辈面临着退休。总之,这一时期,体育史学虽然没有80年代复兴时期那么研究热情高涨、研究队伍也有些减弱,研究机构也比较少,比起相邻学科的蓬勃发展,确实有滑坡现象。但我们认为,事实上这一时期,体育史学科并未全面瘫痪,它仍然在困境中奋争。如果说这一时期,在一些方面有点衰退的话,只能说是体育史学发展道路上歇了一口气,所以称之为“间歇期”是妥帖的,而称其为“衰落期”似有不妥。 3反思与寻找出路阶段(2000年至今) 上世纪90年代末体育史学科的发展与80年代相比,似乎消寂了很多,也不再像80年代受到体育学界那么高度关注。尽管体育史学科有少数人转型或跨到别的学科,但在体育史学界中仍有一批学者对体育史学“间歇”现象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找出路,诸如2002年有人把“间歇”现象称之为“一场革命”,如郝勤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指出:“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体育史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其实质是中国的体育史学开始由传统的‘寻根史学’转向‘参与史学’,具体而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将在以下方面同传统中国体育史学划清界线:其一,它意味着中国体育史学界将更多地将自己的视线从遥远的时空转向身边的体育改革发展的 现实,对当代体育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予以更多更强烈的关注。”古代体育思想史,近代人物体育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中国体育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体育史的发端就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学科开放特征。作为“体育史”实际上是历史学和体育学的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学科。但在当时体育史的概念、范畴、立论方法相对滞后,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史的概念、范畴才逐渐明晰。因为体育史与社会学、历史学十分接近,所以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方法首先被体育史学者所采用。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新的科学的术语更多地进入体育史学领域,除了社会学 的、西方历史学的,还有人类学的、民族学的、民俗学的,甚至文化学的、经济学的科学术语向体育史学科涌入,这毫无疑问是体育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由于现代史学研究范围的扩充是以“民众”为基点的,所以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体育史、市民体育研究尤被推重。 4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史研究出现了学科复兴。
主要经历了学科复兴、间歇期、反思与寻找出路三个阶段,体育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古代体育研究新作频频问世、体育文化史的发端与研究、体育思想史的研究几个方面最为突出;从体育史新的研究领域拓展来看,古代体育史仍是主流,其次是近现代和当代体育史。另外,区域体育史的研究呈现诱人的前景;关心民众,重在实践,关注现实等方面,成为当代体育史学及其体育史学者们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郝勤.走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兼论体育史从“寻根史学”到“参与史学”的变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3] 王俊奇.中国古代体育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 李重申,李金梅,夏阳.中国马球史[M].兰州:甘肃 教育出版社,200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