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虎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东中西部和南方北方的地理人文环境差异较大,经过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和自然生长,各个地区(城市)在历史传承、地方文化、社会风俗、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差别化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知识体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门类的快速发展,中国学术界先后出现一批以城市命名的新兴学科,如长安学、北京学、洛阳学、泉州学、徽州学、广州学、南京学等,同时还出现了《徽州学概论》《广州学》《泉州学概论》《南京学研究》等地方学研究的理论专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多家地方学研究机构。
一般来说,地方学是以一个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各类知识的总论,其核心要素是该地域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研究内容包括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类、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作者2015年以来主持淮安市“十三五”和“十四五”多个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在规划课题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实地调查走访时,深深感到地方文史传承对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地方学研究对于区域“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淮安市为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级淮安市拥有极为悠久灿烂的文史传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秦时置县,明清时期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享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它还是韩信、吴承恩、关天培和周恩来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古往今来的淮安人民创造了青莲岗文化、漕运文化、盐运文化、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韩信以亲身实践提出了卓越的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理论,吴承恩一手打造了伟大的东方神话体系,周恩来一生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理论构建已经成为新兴学科“周恩来研究”的不竭源泉。所有这一切,都为淮安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素材。
总体来看,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地方文史学派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地方文史工作的历史性任务。地方文史工作机构不仅要参与各种地方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其自身也要编制本地文史发展规划和本机构的发展规划,要明确“文史研究服务发展大局”和“培养一流专家出品一流成果”等文史规划的基本方针,科学编制规划,有效组织实施,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史地方学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地方学既不是地方史,也不是地方志。地方史是记述一个地区的过往,地方志是记载本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地方学则是基于地方史、地方志,又高于地方史、地方志的升华凝练过的综合理论体系。过往的地方学研究过多地强调地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事实上地方学的构建远远超越了文史研究的范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