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裴向军: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裴向军: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裴向军: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裴向军教授(左四)在地质勘测现场“如果把地质灾害看成地球生了病,那我就是地球医生!”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裴向军站在办公室贴有中国地震带地图的墙前侃侃而谈。

研究历史最重要手段_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文献_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

向军教授(左四)在地质勘测现场

“如果把地质灾害看成地球生了病,那我就是地球医生!”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裴向军站在办公室贴有中国地震带地图的墙前侃侃而谈。他的手指划向四川的位置,各市州的地震带分布状况、地质信息情况脱口而出。他热爱四川的山川沟壑、深林险滩,也热爱实验室中的探秘解谜、案牍之趣。“我们的工作是不断行走在风景线上,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人文历史,解决科学问题。”

裴向军黝黑坚毅的脸庞浮现一抹陶醉的笑意,他说:“地质工程专业是最适合我干的!”

裴向军热爱成都温润的空气,更热爱这里提供的宝贵平台。“如果没有‘实验室’,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他由衷感慨,“我将继续在科研道路和祖国的山水之间继续走下去!”

2004年,深深着迷于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灾害治理研究的裴向军,为了寻找能施展平生所学的平台,攀登科研高峰,毅然从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转入成都理工大学,加入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室)。“这是国内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样优秀的平台,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提起来四川,裴向军很欣慰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当年国家吹响西部大开发号角的背景之下,四川的建设如火如荼,工程量巨大。对地质研究充满热爱的裴向军,一入天府,如鱼得水。13年来他踏遍了川蜀大地,参与了几十项重点大型工程的研究和评估,研发的工程材料解决了多项世界级的工程难题。他的精力似乎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都源自他对地质工作发自灵魂的热爱。

当“新配方”水泥灌进空隙时,“奇迹”出现了——初试锋芒 精彩亮相

2007年底,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雅砻江畔的锦屏一级水电站正在施工之中。这个设计调节库容达到49.1亿立方米的水利工程规模巨大,拥有世界第一高的双曲拱坝。

这时在山顶徘徊的裴向军眉头深锁,他身边有四五十台设备正连绵不断地向山体孔隙中填灌水泥,加固山体。然而工程进展并不顺利,水泥在最宽处超过一米的巨大孔隙之中还来不及凝固,就被咆哮的山风和自身的重量带进了雅砻江。

看着工程进度缓慢,裴向军心中着急,决定第一次用出他的最新研究成果——SJP水泥基灌浆材料。把这种外掺剂搅拌进水泥里,真的就能加快水泥凝固,保障工程顺利完工吗?初次实战的裴向军和所有人一样,心中打着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新配方”水泥灌进孔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其中一个孔用普通水泥灌注需要200-300吨的用量,而使用添加了SJP材料的水泥,用量骤减到了10吨以下,节约了大量成本消耗。初次登场就完美亮相,裴向军和他的SJP灌浆材料迅速得到了工程业界的认可和推广。

不断创新科研成果,永远没有尽头——深化研究 攻克难关

“做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要面向工程找方向。”这句话裴向军说了又说。

在SJP灌浆材料迅速推广的过程中,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工程负责人找到裴向军,说材料根本没有起到效果。这是怎么回事?裴向军深入工地一线调查,揪出了问题所在:“很多工地设备条件差,材料和水泥搅拌不匀;还有的工人根本不按配比添加,直接整袋扔进水泥里,这当然影响效果!”为了保证SJP灌浆材料效果能得到充分发挥,裴向军从项目技术支持费里划拨出一部分,派学生深入工地手把手地指导使用,解决了这道难题。

困难接踵而至。2015年,SJP灌浆材料在达州市的华蓥山公路隧道工程中遭遇了滑铁卢。由于隧道底部水势凶猛、水量巨大,浇筑好的水泥抵挡不住水流的冲击,工程陷入停滞。面对突发状况,裴向军及他的团队沉着应对,迅速集中精力科研攻关,只用了三个月就推出了SJP灌浆材料的2.0版本。新材料遇水而不散,“手拉手”抱成团,完美完成了工程任务,加快打通了四川又一东向出川通道,为四川群众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不同的工程总是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地质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我要不断创新科研成果,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这条道路永远没有尽头。”裴向军说。

如今SJP系列灌浆材料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利和商标,产品覆盖10余个省份的工程应用,参与了深圳地铁、南充市五星花园商圈、西藏米拉山隧道、丹巴后山危岩治理等多项重点民生工程的建造,创造了大量社会价值,节约下的原材料成本不计其数。

灾害之后,等待我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奋战一线抢险救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来袭。国重室的多位专家骨干第一时间分头扑向灾区抢险。灾害发生次日,裴向军就抵达了灾区一线,指导群众紧急安置。面对余震,第一步就是要紧急找到一处稳定、不会滑坡的山体作为临时安置点,为接下来的一切抢险救灾工作打好基础。裴向军与相关专家连夜研究地形地貌、现场勘察,排查灾害隐患,在道路堵塞、通讯断绝的灾区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灾区的危险无处不在。在赶赴青川县曲河乡房石镇的路上,道路被塌方堵塞,正在裴向军一行人下车检查的时候,一块滚石从天而降,砸在车尾,他们躲过一劫。

裴向军也因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然而他自己却一直想着有关的科学问题:“这次地震导致许多山体破裂,这些破裂的山体就像山里的老虎,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来夺人性命,有些破裂山体的识别和治理难度甚至超出了当前所掌握的科学范畴,等待我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

现在国重室已经开始采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和地面激光组成的“天空地”立体排查手段,山体上隐藏再深的裂缝都无处遁逃,地震带山区地质灾害评价和治理领域的研究,从此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本报记者 张俊涛

研究历史最重要手段_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_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文献

裴向军,1970年生,内蒙古赤峰人,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裴向军长期从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专长地质灾害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先后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的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项目50余项,项目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51篇(含SCI收录11篇、EI收录2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通讯作者74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国家规范1部;申请国家专利22项,其中第一申请人授权8项,研发产品申请国家注册商标2项,1项已获授权并规模生产。

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专利特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上一篇: 答网友提问:陈式太极拳是不是太极拳?
下一篇: 新书丨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编:《殷周历史与文字(第一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