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849教学探究 JIAOXUETANJIU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凸显劳动精神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应然。本文,就劳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的背景、途径方法及意义展开探讨。如下:挖掘教材中相关素材、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弘扬乡土教育、关注各时期劳模、关注高考命题、坚持“五育并举”;培养端正的劳动态度、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关键词:劳动教育 历史教学 五育并举 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历史学科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学过程可以借助各种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加强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涉及普通高中教育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等相关表述中,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修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模块 2(经济与社会生活)》《2.2: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内容要求”中提出: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与之相配套,高中统编教材相关章节呈现大量的与劳动实践相关的内容,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渗透,将成为一种常态。新修订的历史《考试大纲》与过去相比,也增加了“引导其(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新的表述。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卷,应该说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理念。高考试题加大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考查力度,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也说明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新一轮高考改革,要求学生要有职业生涯规划,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设想从事的职业进行选科。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了解各种职业及其劳动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学习中发掘兴趣、发展特长。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劳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和方法1.深挖教材资源,提升劳动素养。历史教材中与劳动话题相关的资源特别多,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劳动成就。
如学习唐朝“曲辕犁”的由来和改进,在唐代,由于人口数量急速增加,超过了 8000万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农业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当时的劳动人民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它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又可以减轻耕牛的负担,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同样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还有千秋工程—— — 都江堰,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战国时期,聪明的中国先人就懂得以分洪来减轻水患对人们的影响,甚至可以变害为利,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直至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让人敬仰。通过这些素材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创新精神,提升了劳动素养。2.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劳动实践。古人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学校相关劳动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研学旅行时开展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生产项目,如拔花生、插秧、戽水灌溉等农业生产,还有进入工厂参与机器操作、现场加工制作等工业生产。特别是针对历史书上介绍的劳动工具,如灌溉工具翻车(又叫水车)、戽斗,学生只能看到书本上的图片,具体怎么操作、怎么灌溉, “纸上谈兵”是没用的,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参与实地操作,他们发现:用脚踩翻车要求两脚用力要协调、节奏快慢要合适;两个人配合用戽斗从低处往高处提水灌溉,要求就更高了,不经历几番失败、调整,是做不好的。
这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古代劳动群众的智慧与辛劳,达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3.开展小组探究,加强劳动合作。劳动素养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无形的情感,无法直接将其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课前给班级各个合作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体现劳动教育、劳动素养的材料,课堂上再一起细细解读和体会。可以组织主题为“当地美食与劳动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地习俗、自选美食项目,分组探究由来、制作美食、展示成果。比如端午节前,利用本地有制劳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蔡江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