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迈入中小学课堂,同时引来一些争议。前不久,上海嘉定一所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对此,教育学者叶开则予以批评,称“下跪是传统文化糟粕,不必宣扬”。
针对“国学热”,记者对话从教多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俞建平。
传统文化是一碗“垫底的酒”
俞建平,福建省三明市科教所所长。1980年初开始教师生涯,1997年起担任三明市列东中学校长,直到2013年调任现职。
10年前,时任三明市列东中学校长的俞建平曾组织教师编辑了一本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精粹》小册子。2005年2月起,免费印发给全校师生学习。
这本书的序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铁路工人李玉和,在被日本宪兵抓走的时候,李奶奶给他喝了一碗送行的酒,李玉和对李奶奶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俞建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一个人如果能在青少年时期喝下一碗‘垫底的酒’,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必将受益无穷。”
俞建平组织教师编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精粹》小册子,就是想借以酿造这样一碗“酒”。
国学教育面临“三难”
尽管社会各界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但国学教育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
俞建平说,平日前往基层调研,看到一些学校校园内,四处张贴的是“二十四孝图”。学校领导称,是以“孝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孝文化”的精髓与“二十四孝图”中封建糟粕的区别所在。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俞建平说,“这种‘上墙’宣传,只能让国学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俞建平认为,当下国学教育有“三大难处”。
首先,能够身体力行、引领社会风气的知识分子太少。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能将国学道理讲给别人听,自己还要言行一致,能够引领社会风尚。
其次,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亟待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许多教师普遍没有受过中华优秀国学经典的系统教育,要让他们承担起向青少年学生教授国学经典的任务,一时还勉为其难。
另外,行政压力造成的急功近利。教育讲究的是慢功出细活,国学教育需要扎扎实实做。但是,现在往往是今日任务布置下去,明日就要看到成果,学校师生疲于应付,结果势必多了浮躁、少了踏实。
我有一个“国学教育梦”
“不管有多大困难,国学教育还是要坚持做下去。”俞建平说,“如果没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梦’是难以实现的。”
“希望学校和教师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好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师生缺少共同的社会实践,是国学教育‘说’和‘做’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俞建平说。
俞建平建议,应该给学校“松绑”,让教师敢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国学的真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一味读书,即使有社会实践,也只是“从一堵围墙到另一堵围墙”的“社会实践”。
“国学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国学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俞建平说。
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