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从神话传说中解谜历史(一)

从神话传说中解谜历史(一)

从神话传说中解谜历史(一)本次疫情,看似损失巨大,实则积极作用更多。一举不但舒缓国内人口老龄化、社保养老金压力,还促进了新生人口增加,减少了学生作业压力,培训班补课顽疾消失的无影无踪。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本次疫情,看似损失巨大,实则积极作用更多。一举不但舒缓国内人口老龄化、社保养老金压力,还促进了新生人口增加,减少了学生作业压力,培训班补课顽疾消失的无影无踪。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环境污染也大大好转。

国际上让那些只为了要钱的虚假朋友暴露出来,我们倡导的全球命运共同体运动空前高涨,中国成为其中千夫瞩目的目标,这样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普通人,能有幸见证历史,我也感到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立志要像伟人那样多读书单,多抱蔡明。开始阅读各种著作,很快就尝到甜头,不是为了考试、职称做学问,而是为了兴趣去学习、探索、求知真是其乐无穷,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我闻得孵梦这个说法,试了一下,收获很大,享受之余,对历史有了一些心得,斗胆与大家分享。

其实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的认知逐步拓展,获得的信息量逐渐增加的过程。大陆之前历史研究主要以前人史料为依据,闭门造车,叠床架屋。随着近代考古学,基因技术、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应该有新的思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和西安独立研究者王东岳先生给我很多启发,前者让我意识到人类和微生物共存的角度,强烈推荐他的作品《枪炮、细菌、钢铁》,后者让我明白要从整个生物、基因的层面思考。

下面我将以连载方式,每周更新一次的频率将我的心得呈现,小标题就叫,《胡思之无论南北,什么东西》因为不是学术作品,具体的论证过程从简、引用转载他人观点不特别注明,我个人原创想法会标出。

从何说起呢,就从上古神话开始吧,小时候读这些时觉得荒诞不经,只关注所谓正史,这些年越发感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肉眼可见光是波的很小一部分,能听到的声音又是振动波的一个小范围)和各种偏差(心理学意义上的偏差如刻板印象,幸存者偏差等等),所以“人的认知是求存而不是求真”,再加上一些“有意和无意的骗子”,因此正史可能不正。相反上古神话因为久远和看似荒诞,被加工篡改的成分少,反而可以留存更多的真实。于是我将目光开始转向这里,这就是美国朋友Nathen告诉我的要 go deeper,王小利说的要往祖坟上刨。

对我来说这是未知地带,如何开始呢,很简单就是谷勾一下,这是我从Nathen那学到的,每次交流,我说一个他不知道的事物,他立刻马上搜索一下,一秒钟出结果,十秒钟浏览,然后向我反馈。我告诉他是或不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再继续交谈。他能成为博士,这也是原因之一吧,我学会了这一点,也非常有效。因为以前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想着过后查查,过后往往就忘了,于是不知道的就总是不知道,学会了即时搜索,就为学日益了,不要小看这一点,这就是所谓的“信息鸿沟”,(没听说过的立刻停止阅读本文,去搜这个词,这非常重要)一个小小的行为差异成为这个时代生存的巨大优势。

搜了一下,神话研究领域袁珂先生的著作很有名,于是我就继续搜索然后获得了他的主要著作,快速而且低成本。这当然有一定的技巧,需要慢慢积累,但是第一步首先要看用的是什么引擎,是竞价排名还是不作恶的。这里我要推荐一句话“你看到的都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现在可以简单获得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诱惑或误导你的,应对方法也很简单,炎黄子孙的老祖宗卡尔·马克思曾经曰过“怀疑一切”就对了,先存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想办法去验证。

袁先生将很多繁复琐碎的资料用心的整理分析,省了我很多时间,但其主要观点还在望文生义阶段,再加上革命时代影响,所以不用存疑,直接可以说不敢苟同了。就拿夸父逐日来说,下面是他的文字:“夸父,中国神话人物。其中“夸”指高大,“父”指男子,字面意义即是高大的男子。 夸父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巨人,立志追赶太阳,终未及,半道渴死,是太阳崇拜的神话故事。 夸父源自《山海经》,在《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北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中都有出现。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另外《山海经·海外北经》亦载:“夸父与日逐走,入三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1]后有成语“夸父追日”。《荆州记》有“零陵县石上有夸父迹”。[2]《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兽投,名曰举父。”这里的举父就是夸父。”

下面就是我的分析:“举父就是夸父”的观点存疑,无关紧要不深究;“珥两黄蛇,把两黄蛇”第一次得知,应是其部族图腾,可惜为孤证,之后继续留意寻找相关的旁证。“弃其杖,化为邓林”有人解读为当时观测太阳的木杆标尺,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关健点应该是邓林,据说某清代学者因音相近考证为桃林,牵强。又搜到下面文字“《山海經·山經》卷五〈中山經·中次六經·夸父山〉~39~,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多竹箭,其獸多㸲牛、羬羊,其鳥多鷩,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可能这才是桃林的出处,只是和夸父之山在同一段里就成立吗?而且直接提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那棕树更成立啊。再据邓字古意,查到是河南地名,也是孤证,继续存疑。

还是回到主关键词,“逐日”“道渴而死”我的推测是夸父不是人名,乃是部族名,(远古部族名都和部族密切相关,不像现在起名随便什么子轩子涵,后面再讨论)逐日说明他们应该是崇拜太阳神的。因为拜月亮神的部族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不会被记载成逐日。“道渴而死”不应该简单理解成一个人渴死了,应该是到了整个部族“渴死”,不是一时渴死,而是长时间干旱缺水,导致整个部族不能生存。而且有些资料还有“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的记载,说明地理位置是在黄河、渭河流域的北边,即华北平原,再搜了下气候学相关信息,得知“在新石器時代時,西元前六千年~西元前三千年,是整個世界都溫暖潮溼的全新世氣候最暖期,上升的氣溫讓海面達到最大最高。植被的狀況在這個時期裡自行產生變化,溫帶林或亞熱帶林的北限往北移動了。在後面章節會敘述到的,這個時期裡,例如後崗文化的系統進入了北京的鎮江營遺址,或內蒙古中南部的石虎山遺址、華北的陶器樣式有從南往北擴展的現象等等,應該都可以認為與暖溫帶林的植被擴大有相當的關連。不過,西元前三千年起,氣候又逐漸變得寒冷乾燥了。古環境的變動,大大影響已經適應環境的人類活動。從中緯度地帶到高緯度地帶,都受到了這個氣候變動的影響。”

根据这个情况,我猜测应该是公元前6000年气候变得温暖湿润时拜太阳神的南方部族北上,最远时北进到华北一带,公元前3000年起气候开始变得寒冷干旱时在当地不能生存,逐步退回南方或融入其他族群,导致后世留下渴死的传说。这种气候变化不止一次,较早的一次导致夸父部族“死亡”,后面有一次可能是蚩尤部族在涿鹿被旱魅击败的原因。

再从名字角度分析,远古时候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这个还可以从夸的甲金文字型来分析这个部族的特点,具体字型和解释见附图,简单说就是最早是左右结构,大和“干”或“于”并列,后来凌驾于其上,下面还多了一个部分,后又少了一个部分,最后才简化成今天的样子。我猜测应该是南方部族北进,(山海经有载夸父是炎帝后裔,炎帝是火属性,南来无疑)开始人少和当地部族并列,后因先进,人数多了以后就上位,成为统治阶级,后面多出的那个在下的部分应该是和当地人通婚后产生的混血部族,也成为下层阶级。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夸字面有夸大,赞扬,加足后跨字又是跨越,步子大的意思。父在远古不止是父亲还有长者、族长的意思,(父老就曾是官名三老之一),综上,名为夸父的这个部族在后人心目中是先进,强大、但是胆子大了一点,步子快了一点,有点扯到蛋的一帮领导人。

思考完,我自己得出一个经验,就是对待前人或权威观点,应从新的角度深挖原有信息,动态的联系的思考分析,而不是静态的孤立的研究历史。夸父逐日就说到这,下一次分析精卫填海。

上一篇: 被反超了吗!印度发射卫星研究黑洞,成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国家
下一篇: 夏朝是否存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