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尘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在不经意间,而我们的初见,却“蓄谋已久”。也许,初见有着千百种浪漫,而我们则经过了多次会议的反复讨论,在一些忐忑和不安中开始……
初见:“蓄谋已久”
那是2019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开学第一天。
在文三路188号行政楼三楼的历史组办公室里,9个历史教师已经达成了共识: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节点上,用历史学科特有的史料实证方式,上一堂培育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思政课”——以学生自己的一个展览来致敬新中国发展历程。
然而,除了9个人的18只手,展品在哪里?展览设在哪里?资金从哪里来? 除此,大家心里还有些许担忧:这么“正”的主题,学生能走心吗?
而且,怎样的展品才能撬动学生的内心?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情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内心的体悟和认同,需要找准一个点有效触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运用学生家里的老物件!由年轻教师提出的好主意被一致通过。亲情是学生与“老物件”之间的情感共鸣点,就让学生以自己可见、可感、可触的方式,去感悟自身与家国的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来自人民奋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展览设在哪里呢?家庭、课堂、校园!因为这个活动的主人和受教育的对象,就是每一个家庭的传人,是学校的学生啊!
而最令人兴奋的是,展览活动除了大家的智力和体力,不需要用一分钱!
“给我们的展览活动取个名字吧!”
一语惊醒,我们美好的展览,就像我们的一个孩子,该给你一个怎样的名字?
就叫“新中国·老物件展”吧?新中国与老物件形成比对,平实质朴又有深刻内涵。
最后,学校决定与西湖博物馆联合展出,为了指向更为明确,正式命名为“我眼中的七十年——学军中学学生家藏老物件展”。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问候。
原本被静置在家庭角落箱底的祖、父辈老物件,被郑重请出来,让孩子的今天与长辈的时代相遇。他们静静坐下,听长辈们讲述着不为他们所知的岁月里的故事。
那些反映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老物件,既是史料鉴别与学科知识能力的运用,更是亲情交流、家风传承的契机。
课堂上,学生以家庭老物件守护人的身份,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老物件的故事——这是一个家族后生跨越时空对长辈的一次问候。
故事,是家的故事,也是国的故事。带着对亲人的敬意、国家的热爱,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个人、家庭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感受到一个家庭、家族的荣辱,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兴衰的缩影。
把对国家、民族深厚的情感植根于家庭、家族的血脉延续之中,我们想表达的只有一个词:家国情怀。
相知:一物一世界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身边的老物件,或是长辈平淡岁月中的日日相依,或是家人峥嵘岁月中的风雨见证。
用身边的老物件,串起共和国七十年发展的轨迹,用家庭的传承,展现国家社会的变化。这些看似普通的老物件,刻着岁月的痕迹,附着情感与记忆,凝聚着几代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翁莉雅同学的老物件很特别——一幢老房子上,“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的字样依然清晰。“我的曾叔公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1939年夏,他受命联络组织,将会议转移到我家的祖宅进行,曾叔公与村民们负责通讯、地勤等工作。为了保证会议的安全进行,他们把自家种的萝卜、青菜拿过来……”
汪程琳同学的老物件,则是一封20世纪80年代来自台湾的家书,主笔者也是她的曾叔公。“我能想象爷爷坐在摇椅上带着老花镜一遍遍亲抚着来信,期盼着相见的一天……直到90年代初,阔别家乡50年,时年70有余的曾叔公才踏上了漫漫归家路,回到他一别60年的故土。回乡五六年后,曾叔公终于没有遗憾地去世了。”
她说,“再翻看历史书上《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那一行行的文字如同有了生命一般跃动在我眼前。课本上一个个两岸友好交流的史实,竟然都在我家一一验证了。这时我才明白,两岸同胞真的就是一家人,原来历史竟离我这么近!”
小物件,承载着大历史,回馈着新时代。学生寻找老物件的过程,也是一个探寻家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学生们的这些家藏,为我们讲述了过去的故事,里面有你有我,有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相守:择一物,终一生
很多老物件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都是一段家族也是一段共和国的历史记忆。凝固了亲情的历史,厚重得让人不能释手。
“老物件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还承载着老一辈人的情感记忆,传递着长辈的谆谆教诲,蕴涵着支撑我们走完漫漫长路的精神智慧。现在,寻找老物件,就是回忆我们过去充满苦难的历史;展示老物件,就是传递我们奋力拼搏、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珍藏老物件,就是珍惜我们宝贵的经验教训……老物件不仅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位青年。我们要珍视代代相传的老物件,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价值。”
“与过往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一块手表是多少人的梦想与夙愿,而现在还有谁会因为获得一块手表而喜不自胜呢?改革开放40年,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如今,时代的重任已经担在了我们肩上,新时代的我们又要以怎样的精神来书写祖国壮丽的年华呢?”
……
活动历时8个多月,从“我家好像没有老物件”,到“我家这样的老物件很多,能否多带点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内心的变化。
很多学生自己勾勒出一个我——我的家——我的国的同心圆,亲手在心底里埋下一颗爱家爱国的种子,萌生出一种爱家爱国的力量。
或许,单个老物件最能诉说的是亲情,因为里面有家、有爱、有一个时代的家风的传承;而千百个老物件汇聚一起,所蕴含的家风就凝成了一种精神——中国精神。
择一物,年轻一代传承了老物件中先辈的智慧和力量;终一生,则坚守了他们对家国的忠诚和精神信仰。这,是一个家庭血脉相承的命中注定,也是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肩担责任的信守与坚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