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乐东黎族自治县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处获悉,那棵国家一级千年鹊肾树2月26日正式挂牌了,目前已
进入保护程序,得知这个消息我兴奋得好几晚睡不着觉……”海口历史文化研究者陈光润说,一年多来他为推动保护鹊肾树多次奔忙,联合有关部门实地测量取证,让这棵被遗漏的珍贵千年古树得到了更好地保护。
陈光润出生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书香之家,自小喜欢文学,中学时代就有作品被中华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展藏馆评为优秀奖并展藏,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20年来,他在海口工作之余致力于深入海南各市县进行乡野调查,抢救性地挖掘和考证海南历史文化,撰写背后的人文故事,目前已推出一批文化散文,为保护海南历史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报记者吴雨倩/文 本版图片由陈光润提供
记者与陈光润约见是在海口一个温暖的午后,热茶的袅袅轻烟弥漫在空气中,一桩桩既传奇神秘而又生动有趣的海南明清时期人物真实故事在陈光润的讲述中,变得不再遥远,也在倾听中渐渐感受到陈光润多年来为挖掘和考证海南历史文化付出的艰苦努力,“不为名利,用笔用情留住绿色乡愁,传承乡村历史文脉……”他说。
陈光润回忆,从他记事时起,在老家园子那棵结满黄灿灿果子的杨桃树下,常听父亲讲起曾祖父拔贡公的过往轶事,父亲讲得文采飞扬,生动活泼,听来情趣盎然。随着年龄增长,对乡史的兴趣愈加浓厚,为了追寻拔贡公等先人的足迹,他在泛黄古籍书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着先贤们的智慧和风尚。
2004年伊始,陈光润在工作之余,开始对家乡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人文历史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考证。2012年至今,先后对海口、文昌、定安、澄迈、琼海、儋州、临高、昌江等十余个市县进行有针对性的深挖当地历史文化,撰写历史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北宋迁琼杜氏:重教兴学忠勇厚德》《三兄弟武举逸事》《家国情怀立世》《刘诒球故居探孝心旧事》《仰望来路》《护民守节的乡土英雄》《老家的鸡啄树》《百年学堂遗迹犹存》等数十篇文化散文作品。在深入挖掘海南历史人文中,发现清代和民国时期海南姓氏族谱6套28本(孤本),从中发现了诸多珍贵史料,填补充实了部分海南历史文化空白。此外,多次协调相关部门,挂牌保护了千年鹊肾树、三百年酸豆树、百年鹊肾树等多棵珍贵的古树名木。
为了能搜集到有价值的史料,陈光润大量阅读官方史志记录,不畏严寒酷暑,奔走于乡城郊野,搜集遗闻,辨别真伪,尤其在收集家谱和碑文方面都狠下了一番苦功。“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海南很多地方的旧风物如同时代的历史承载者、亲历者和知情者,不同时期的家谱和碑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地名、地域变迁等情况,蕴藏着本地人文珍贵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料。若不抓紧时机挖掘、采集和保护,随着时代更新和环境变化,将不可逆转地衰败和消逝,只要我有一丁点盈余的时间,都会尽量快速赶赴现场,了解最详实的情况。”陈光润表示。
在陈光润看来,饮着家乡水,品着故乡情,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做真实的传承者和继承人,撰写一批家乡题材的历史文章,使得海南各市县的史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积累、补正,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
挖掘考证 从兴趣变成责任和担当
陈光润近20年来挖掘和考证的故事,如同一幕幕精彩的电影,每个记忆的瞬间都令人感叹不已。
2021年,陈光润驱车来到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昌文湖村一位80余岁的黎氏农户家中,在老人颤抖的手中接过一套十余本,用透明胶带“保护”好的光绪年间的《黎氏族谱》。
“打开的瞬间令我很激动,这套孤本族谱太珍贵了,除了渊源谱系和家族故事外,还详实地记录了当地100多年前的详细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我马上联系海南省图书馆专家说明族谱情况,并做农户思想工作,让专家将孤本暂时带回图书馆进行免费修复,并把内容扫描到数据库,进行长久性保存,为海南地方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陈光润说,有趣的是,《黎氏族谱》的故事还牵扯出了杜氏家谱的故事。
陈光润详细了解黎氏家族族谱的内容,对其中不少奇闻异事也进行了考证,还对当地乡民口口相传的故事给出了佐证。“过了几个月,一次偶然的机缘得知海南杜氏家族正在修缮新的族谱,我突然想起在查阅黎氏族谱的时候,有一名为‘杜应清’的清代琼山举人的笔迹,工整端正地写了一篇关于《称赞黎氏先人品德》的文章。于是我便联系到杜氏家族后人,他们听闻当夜便找到我,见字如面,年逾花甲的杜姓老者眼眶微红,感慨说见字如见人,似乎看到了祖先的样子……”陈光润说,慢慢地挖掘考证海南历史文化,已由儿时的兴趣变成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多年来经过他挖掘并考证,有价值的人事物在百件以上,几乎花费了他所有工作以外的时间,“所幸家人对我还是很理解和支持的,感谢他们成为我避风的港湾,也成为了我第一个想要分享收获的人”。
陈光润说,前几年回乡探访老屋时看见当地人砍着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玉帽墩上那棵古老的鸡啄树的叶子喂羊,儿时参天模样的鸡啄树已不再现,或许这棵古老的鸡啄树被遗漏,所以没有被林业部门挂上保护牌。于是,2019年底,陈光润查找《黄流村志》等中所有关于鸡啄树的资料,询问当地的老人,多次联系当地林业部门开展实地测量取证,经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推动,终于在2021年5月为这棵千年鸡啄树挂上了“国家一级保护树木”的临时牌子。现在这块“临时牌”已经被摘下挂上了“正式牌”,陈光润感觉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
他说,古树承载着自然与历史文化。千百年来,这棵鸡啄树与旁边二栋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琼州府学教授、乐东拔贡陈锡熙故居交相辉映,诉说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一起保护着黄流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底色。
补遗村志 丰富文化名镇历史内涵
“不久前,我刚完成了一项对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事情。”陈光润说,2021年底,由海南大学牵头,邀请他作为特邀编辑共同对琼南地区第一本村志《黄流村志》开展补遗工作,对当地千年变迁的人文脉络进行梳理和完善。经过努力,增补了3万字100张图片的文史资料,进一步丰富海南文化名镇黄流的历史内涵,增补后的志书成为了海南大学图书馆特有藏书。
在深入挖掘海南历史人文中,陈光润发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数套海南姓氏族谱(孤本),主动将情况上报相关部门,并做好入村采集和保护古籍工作,为保护海南历史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很多时候,缘分就像一个圈,突然间就绕回来了。”陈光润说,黄流是“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海南文化名镇”,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作为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人,2004年他首次系统全面的开始挖掘海南历史文化,就是从自己的家乡开始。时隔多年,他再出发从多角度多层面,梳理规整早前的考证资料,挖掘补充现今情况,3万字100张图片的文史资料是他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键盘一个键盘完成的。
“悉心研读这份宝贵的乡史,无论是像我一样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坚守在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为之热血沸腾,不仅从中感怀人情世故的沧桑,还能感知家乡历史的变迁。”陈光润说。
在新增补的《黄流村志》中,读者可以看到了关于庙宇、书院、祠堂、故居、墓志铭、风物、乡贤、墓碑、诗文等从未被挖掘和记录的人事物。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史料,大到航拍整个黄流村,细致到房梁上的雕刻、从墓碑上拓印下来的诗文等,内容丰富,文笔朴实,做到略古详今,有文有图,细细读来,不像村志,更像是颇有学术味道的研究报告。不少文史研究者翻阅增补版的《黄流村志》,均表示古今诸事跃然纸上,令人感慨万千。
陈光润透露,现在正着手到定安考证一套明清时期的族谱,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修缮保存。“我希望在适当的时间,能将我的发现和考证成果系统地集册成书,除了让更多人了解海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外,也更加希望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挖掘海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记者手记
做擦拭历史铜镜的守护人
□本报记者吴雨倩
深知乡野调查、搜集遗闻、核实佐证等非常不易,梳理归纳,写成文章更是费时费力,但在陈光润的口中,从不见其提到“艰辛”“不易”“疲惫”等字眼。20年的挖掘和考证工作,对于陈光润而言,就像是每天都在擦拭一块名为“历史”的铜镜,每擦拭一次,都能让之愈加清晰,为我们还原千百年前的动人故事,“我愿做擦拭历史铜镜的守护人。”他说。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陈光润在工作之余总会奔波在海南各个市县。他告诉记者,爱人常会打趣说:“大暑天出门是不珍惜生命的行为。”虽是趣话,但陈光润在去年8月高温时前往海口长流镇琼华村杜公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时,长达数小时的勘察,差点中暑,但他第二天仍旧继续乡野调查。
“有些事总需要有人去做,我从未觉得自己跟‘伟大’‘无私’挂钩,我是有‘私心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海南历史文化贡献绵薄之力,讲述还未被挖掘的人和事,还原这些动人的历史文化。”他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