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 苗蔚林
2023年11月22日,是文学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朱自清研究,觉得应当写一篇文字,作为对朱自清先生的怀念。
1983年,我在东海县中读初中,我的语文老师沈玉龙先生在讲解《春》的时候,就用他那南京口音的普通话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东海人写的课文……”那节课,全班同学都听得尤其认真,因为第一次听说还有东海人的文章编入神圣的课本……
我关注朱自清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那时,我已经做了几年中学语文教师。读师范的时候,就比较喜欢朱自清那清新飘逸的文风,经常看到有同学练字抄写的文章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那时,大家正值青春年少,《匆匆》里那略带淡淡忧伤的句子,很适合豆蔻年华的年轻人,这是朱自清的作品最早浸入我心。
工作之后,我带着学生阅读《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初中生似乎还不能深入感受《春》的喜悦、《背影》的深沉、《匆匆》的飘逸、《荷塘月色》的宁静。走进作家的内心,需要读者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这不能怪他们。我也是读完中文系、经历工作的磨砺、为人师、为人父之后,才逐渐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隽秀深沉的文笔。一届一届学生毕业了,每次教到朱自清的作品,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感受朱自清的心情,这就样几年、十年、二十年的一直走过来。
1995年夏天,在通灌路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刚上架的《朱自清传》,立刻就买下来,这本书使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这位“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再一次接触到朱自清研究则是2011年的一次参观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到东海县平明中学参观校园文化,我第一次惊诧于这所学校有那么浓厚学习朱自清的氛围:朱自清雕像、朱自清广场、自清馆、自清亭、自华楼……,接着又去了平明小学,校园里也有朱自清雕像、朱自清纪念馆……这次参观,再次唤起了我的文学记忆:过去教学朱自清的作品、晚上挑灯阅读《朱自清传》的那一幕一幕。
凡事皆有定数,有缘千里也能相会。2015年,组织上安排我到平明中学工作,让我又一次与朱自清研究不期而遇。
在平明中学工作的六年里,我继续接力前面几任校长关于朱自清文化建设的工作:举办文学社引导少年学习写作、接待朱自清后人朱小涛寻根祭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介绍朱自清故乡学校的办学、编辑学习朱自清爱国主义精神的校本教材《朱自清精神研究与学习》……离开这所学校之前,还写了一篇名为《朱自清一尘不染的背影》的散文,这篇文章后来被“东海微平台”全文刊载。
离开平明中学后,读书、研究的时间更多了,我开始关注媒体上一些有关朱自清家族历史研究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有许多错讹,于是下笔写了一些争鸣讨论文字以正视听。三年下来,竟积累了五万余字,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把一些文字整理成规范的文章投稿给学术刊物,观点得到了学者教授的认可,先后有多篇在《连云港史志》《创新教育研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研究刊物上发表,这些文章吸纳了最新发现的史料,进一步证实了现代文学史权威典籍关于朱自清家族历史记载的正确性。
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朱自清后人朱小涛先生的肯定,朱小涛先生专门要去一本《朱自清精神研究与学习》,放到扬州朱自清故居里,供参观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11月22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写下这些文字,既是对几十年来阅读、学习、研究、推广朱自清文学作品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回顾,更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民主战士的深挚纪念。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潜心阅读先生的作品,体悟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附:笔者发表在报刊上的有关朱自清研究文章
1. 《“删”情被异化》(《三秦都市报》,2012,本文主体内容是笔者列举例文,驳斥北外某副教授要将《背影》从教材中删除的观点)
2. 《如何理解中的四次流泪》(《新语文学习》,2014)
3.《朱自清精神研究与学习》(校本教材,2016),修订本为《朱自清的足迹》(2017)
4. 《正确理解朱自清中的“海州”》(《创新教育研究》,2022)
5. 《朱自清出生地简考》(《连云港史志》,2022)
6. 《朱自清出生地:东海平明的前世今生》(《东海日报》,2023)
7. 《正本清源:朱自清出生地研究述评》(《东海日报》,2023)
8. 《朱自清出生地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
9. 《解读有关朱自清家族三则史料》(《连云港史志》,202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