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察到一类现象,当然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这几天感受特深,就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一下罢。
01
我记得刚在公众号发文那会儿,很喜欢聊控件,甚至聊到控件的发展史,说明白它的由来,再聊它现在都有哪些常见的用法,然后逐一去讲解。后来接触了许多业务,参与了不同项目的设计后,再回过头去看那时候写的这类文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即便聊完发展史,包括它现在的常见用法,也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业务中的具体问题。
这个问题的原因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以我后来就把曾经写的那些文章从公众号里撤掉了。因为这类文章即便读者看得再多,也依然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问题,甚至会让人以为,之所以无法复用到工作中,是自己的问题。可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会在评审或过稿时去硬套,但说的时候连自己心里都没底,最后只能开始聊感觉。这是现在许多设计师所面临的困境。
比如之前收到的一个问题,说:“感觉这种信息流的详情里,展示四个选项(回复、点赞、收藏、转发)的设计并不友好,因为用户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点赞或收藏会出现在这个用户列表里而被别人看到,所以就不去点赞或收藏了。”
这样的说法很有趣,非常「直觉化」。如果要这么说,我完全可以反驳说:“可是会不会因为我看到了自己欣赏的人正巧也点赞了,所以我也点赞呢?”于是,这样的主观场景猜测就会无限延伸,相互辩驳,既说服不了别人,也无法说服自己。
遇到这类问题,一定要问自己一些问题,如:
1.这是什么类型的产品,这样的设计能达到什么目的?
2.具体是要解决企业和用户的什么问题?
3.对比同类型的产品,这类设计的布局有什么非样式上的差异?
4.当中的细节和流程,影响了用户的哪些行为?等等。
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才可能想清楚这个设计的意义,而不是一开口就是「感觉」。
无论是从历史回溯控件来源,再试图总结常规用法,还是凭感觉去编造一套说辞,本质都是在寻求一个通用性答案,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设计师真正需要培养的,应该是对具体问题的逻辑(思维)推导能力。
02
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逻辑能力」四个字,百科上对它的解释是:
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可又很少看到有人真的在聊它,最多也只是提一下,说:“你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才能……”但具体的,就没去聊了。以至于,这个词时常会被一些人视为贬义词,就觉得:“你这人不说实在东西,在这聊什么逻辑思维?”于是,又回去继续聊感觉,以及空洞的方法论。久而久之,即便遇到一些简单的逻辑题也难以回答。
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小测试题,还挺有意思,分享给各位看看。一个小镇里有大小两所医院。在大医院里每天大约有 45 个婴儿出生,小医院每天大约 15 个。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例是,大约有 50% 的婴儿是男孩,但具体的百分比每天都不一样,有时候高于 50%,有时候低于 50%。每所医院都记录了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比例高于 60% 的天数。你认为哪一所医院记录的天数多?a.大医院;b.小医院;c.基本一样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多人会先入为主的以为大医院每天有 45 个婴儿出生,所以男婴的比例会更高。可相比小医院来说,它的样本量更高,所以男女比例会趋平,而小医院样本量更少,所以男婴高比例的情况会更多才对。大多数人看到这类问题,都会从表面的信息去感受,而不是从逻辑来推导。
再比如:“在一项研究中,针对某个国家的 3000 个县研究发现,肺病发病率最低的县往往是人口稀少的农村县。”于是很多人会从因果关系去总结,认为农村的生活方式较卫生,没有空气污染,没有水污染,食物新鲜且不含添加剂。但这个研究里还有另一个结论。就是肺病发病率最高的县往往也是人口稀少的农村县。再看上面那个解释,就显得有些好笑了,像极了一些人对一些产品的功能分析。其实是因为样本量少,必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极端数值,要么极高,要么极低。仅此而已。
逻辑推导能力的一大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就无从推导或进行解释。只要具备基础的统计学常识,就能轻易发现前面这两个问题的逻辑陷阱。
03
我印象中在《局部》的某一集里,听陈丹青说过一个观点:“以前的画家哪有什么艺术的概念,他们画画就是为了完成工作,混口饭吃,不可能会有「我这画是为了表达情绪,是一种需要解读的作品,以后要放在哪里展览,要流传千古」这样的想法的。只有现在的人才有艺术的观念。”我觉得挺有道理。无论是否如此,我从中解读出了对另一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我们常说产品设计师做的是商业设计,不是艺术设计。一直没什么人能说明白这里面的差异,听的人也不以为然,听听就过了,觉得大概意思就是不要想当然的从视觉角度设计方案。而这里面最根本的差异是,商业设计的逻辑与艺术设计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注重功能逻辑的推导,更多是去关注背后的信息;后者更在意视觉表现上的思路,更多是对情绪的表达。所谓背后的信息,就是业务,脱离业务的设计,就偏向了艺术设计。
无论是对控件的追本溯源,还是主观的场景臆测,一旦脱离业务思考功能设计,就没多大意义了。它最终解决的不再是业务问题,而是许多人以为的狭隘的「体验问题」。比如开头提到的四个选项(回复、点赞、收藏、转发),不是从社区的角度思考群体互动消费的问题,而是从「我」的角度思考被人看到了敢不敢点赞。或者,看到哪个产品出了个什么功能,或者没做什么功能,就从表面去推断因果,而不是从背后去思考业务问题。以至于工作多年也还是没什么成长。
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设计师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因。可别再对着功能聊「感受」了,你是设计师,不是用户。多积累,多思考。
六月了,今年已经过了一半,而大部分上海人民三分之一的时间基本是在家中度过。辛苦了,提前祝各位端午安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