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为笔者大学方向课期末作业,有不严谨、不全面之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同时也欢迎各位的积极讨论~
以下为正文部分: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种观点独特的学派,他们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社会结构的分析研判入手,以人性论、历史观、社会矛盾观等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利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点上的方法论这一基本工具,完成了对中国政治传统、中国政治内在机理的新解析,并形成了一套涵盖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这一学派便是著名史学家刘泽华先生和其学生的“王。权主义”理论学派。
“王。权主义”学说涵盖一套完整的史学、社会学分析方法论,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认识论。提出“王。权支配社会”命题,意在对“王。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进而倡导走出“王。权主义”。
“王权主义”的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一套最为基础,最根本的分析框架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矛盾运动规律”是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在宏观尺度、大时间维度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的确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形态。但刘泽华先生在历史研究中却发现,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在解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时应该进一步细化,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历史时期,在生产力还没有突破现有的生产关系以前,社会的运动主要是受日常的社会关系矛盾驱动的。
进而,刘泽华先生对社会发展的机理做出了补充,受马克思对法国中世纪特点评价‘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启发,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总结出了 ‘王。权支配社会’的观点。
我认为,刘泽华先生在历史方法论上的创举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是更进一步的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得其更加完善丰富。同时,这一新添原理与旧有理论之间是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的,在不同层面上展开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前回答了中国封建社会如何得以形成这样;“王。。权支配社会”则是要回答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运动的主导力量是什么。 这样的创新,无疑为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武器。
“王权主义”的认识论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状况的剖析,刘泽华先生则在“王。权主义”理论中做出了更简明了断的剖析,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为“君。主。专。制。主。义”,并围绕这一点展开批判。
“君。主。。zz主义”何以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从产生上分析,这和中华政治文明形成之初中国的社会关系相关。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文明进步、社会存续都高度依赖于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统合、实现高效组织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便是强制,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依赖以君。主zz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统治术。
在高度集中的君。主zz形成后,大树的主干便形成,此后的中国政治思想便如同枝叶大抵朝着一个方向生长,即巩固、发展君。主。zz主义——以或显性或隐性的形式进行。
显性体现莫过于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宣称等级、区别、奖罚等体现了社会从混沌走向秩序的过程,而引领这一过程的,即是最高执政者。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君主只能有一个,这便是实现君z专z的前提;而权势独操,大事独断,则是是实现君z专z最核心的两项要素;至于律法、条令,则是君主zz的手段——最终在这种高度组织的状态下,秩序便会产生,社会便得以治理。
隐性体现之代表则是儒家。儒家虽强调“民本思想”,不似法家赤裸的视人为手段而非目的,但根本上是为君。主zz主义而服务。儒家所强调的“仁义道德”,实则是软性的社会规范,用道德和宗法层面的约束为君。主zz主义提供统治的手段。
由此观之,中国古代社会的“外儒内法”都是围绕着专制主义而开展,言“君主专制主义是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非常准确。
“王权主义”之分析
对于“王权主义”,刘泽华先生多有批判:如“君。主zz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君主个人独裁专断和排斥民主,zz主义与民主主义完全对立。”;“在等级观念的压制之下,普遍形成了臣民nu。性政治心态”;以及“民众不是作为权力主体,而是作为道德义务主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缺乏基本的主体意识”等等。
但在此,我也斗胆提出一些不同角度的观点,阐释“王权主义”对中国政治的积极影响——我将其归纳为“两个传统”。
一是“贤人政治”的传统。由于王权主义、政治、zz主义的存在,使中国古代中国社会并没有演化出“选举”,而是更多形成“选拔”的政治机制——官员必须有才、高效才能满足统治者社会治理的需求。“贤人政治”自然成为了中国政治在专制主义下的重要特征。这种选拔大于选举的政治传统在当今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今在我国,进入最高决策层必须经过严格的考察和选拔。其中“有治理省级行政单位经验”便是一道重要的门槛,意味着执政者必须有管理一亿人口以上规模地区的经历,拥有充分的政治、经济、组织等全方面经验。这样的制度设计保证了执政者、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也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效率。
同时,zz主义下“贤人政治”也塑造了更适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结果导向型的社会”。即在一个重视执政者能力的社会里,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便是政府的执政效果是否令人满意。简而言之,对于中国社会的每个个体而言,无论头顶上的统治集团如何变化,对其的评价核心标准始终不会变。只要执政者能保证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社会就会做出正向反馈。若是不然,消极反馈不断累积,便一定爆发骚乱。横向比较,西方则是形成了“过程导向型的社会”。西方社会的发展是妥协政治发展的产物,均势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在西方社会运行过程中,制度设计和程序正义显然是更受关注的部分,其对于制度如何运行的关注,显然大于对该制度运行后产生结果的关注。二者相比,显然前者对应对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调整更为有效。
二是“大政府”的传统。毫无疑问,zz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深本身伴随着政府的不断膨胀、壮大。专制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庞大、完备的国家机器。然而,在专制主义影响下形成的大政府传统并非坏事,是完全值得保留发展的。
新中国以来,我们取精去糟,革除了zz主义的内容,但保留了中央集权和大政府的传统。过去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大政府模式大肆批评,尤其把里根总统“The smallest government is best government.”的小政府主义奉为圭臬。但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的统一调配,还是改革开放后保留较大比重的宏观调控空间,实际的发展成果都证明了对于中国这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多元、社会复杂的国家而言,大政府模式才是高效贴切的制度模式。
结语
刘泽华先生和他的“王。权主义”理论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为中国历史研究注入了生机。刘泽华先生用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方法,把历史学真正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同时以开放的眼光注意吸收现代政治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是又不丧失中国学术文化的主体性。这样的治学之道,值得我辈潜心学习。
参考资料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