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历史与社会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 长兴县龙山中学 张伟红【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史料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和命题已成为趋势。作为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基础来源,史料已经成为教学必须依赖的重要课程资源。史料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成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史料教学 现状 策略研究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建过去。但是,目前史料教学的运用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其使用现状,对史料教学策略作一些初步研究。一、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1.不用史料第一,忽视教材史料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和命题对史料的应用要求相对较低,许多教师对史料教学认识不足,对史料抱着有时间讲,没时间放过的教学态度。一些教师认为一般教材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被赋予例证的角色,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师“教史料”的授课方式将历史与社会课堂变成了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历史结论的场所。例1:在秦巩固统治的措施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陈述 “修灵渠” 措施后,便直接展示对应史料“灵渠图片”,叙述“修长城”后直接展示“秦长城”图片。
这种方式没有发挥史料的应有价值,而且违背了新课程要求的“建构认知”要求,不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二,无视课外史料对补充课外史料更是认为太“劳神费劲”而敬而远之,造成史料教学不全面、不系统,难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例2:在秦巩固统治的措施的教学中,秦时文字与度量衡与现在学生生活相距遥远,没有形象的史料,学生不能感知,只能进行抽象记忆,学习效果不佳。而教材中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内容没有史料说明,许多教师也没有补充相关史料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2.错用史料第一,偏离教学目标例3:《南方经济的发展》“北人南迁原因”片段图片展示“中国五千年气温变迁”,设问:其中研究的这一段与少数民族内迁有什么关系?引导出:此时北方进入寒冷干燥期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重要原因。这一环节用了近10分钟,给学生造成“气候变化是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原因”的感觉,其实北人南迁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混战”,这则史料混淆了主次原因,偏离了教学目标。第二,未有效利用有的史料是作导入用的,教师未加使用直接进入课堂教学;有的可以作为课堂总结用的,却随口举例;有的可以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项目标功能的,但没有有效利用。
例4:八年级下教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疆域图”,可以一材多用,利用它导入,把它和现在疆域图比较,得到“疆域辽阔、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的感知,获得民族自豪感的情感体验。其实根据疆域图东西南北等方位,利用它可以组织巩固措施全程教学活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仅将它作为组织完巩固统一措施后,实现从疆域辽阔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素材,史料功能没有有效利用。第三,不辨真伪,随意采用使用野史或道听途说的“历史”,或采用影视历史剧、历史小说中的情节作为史料加以应用。例5:《秦朝一统》导入片段一位教师在导入时,播放一段李连杰主演的《英雄》视频:“无名刺嬴政”,导入语:无名为何最终放弃刺杀,秦始皇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帝王,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这段视频,气势磅礴,尤其是无名放弃刺杀后,嬴政手向下一挥,万箭齐发的场面壮观无比,视觉受到强烈刺激,达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但是“无名刺秦”毕竟是虚构的,与历史上的“荆轲刺秦”大相径庭,这段视频使学生将无名与荆轲合为一人,获得了错误的历史认知。这种“史料”往往未尊重历史原貌,常有虚构情节,容易误导学生。第四,一味照搬,机械使用对不能更好说明问题的一些史料作出取舍,对史料的原来顺序没有进一步优化,不能创新使用史料以更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例6:秦巩固统治的措施的教学活动时教材中史料的顺序依次是:兵马俑(图片加文字史料)、驰道(文字史料)、灵渠(图片加文字史料)、长城(图片加文字史料)、七国货币(图片史料)、焚书坑儒(文字史料)、秦疆域图(地图)。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机械照搬教材顺序呈现缺乏逻辑性,如果按照政治、经济、道路交通、思想文化、边疆治理这五个角度分析,更能使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例7:八年级下教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的金瓶,它只有瓶没有签。学生没有“掣签”的生活体验,并不能通过这个“无签瓶”来理解这是什么制度以及怎样操作(但他们有探究的欲望)。而金瓶掣签制又是西藏政教合一的一项重要的宗教制度,金瓶是我们实现清政府赐“达赖和班禅”封号和“设驻藏大臣”教学的极佳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不能很好说明金瓶掣签制“无签瓶”可以舍去,重新选择“有签瓶”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老神秘的宗教活动。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味照搬,很少有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史料,认识到它的不足并加以创新使用。3.滥用史料第一,异质史料泛滥在一堂课各环节中走马灯似地展示说明不同历史事件的史料,学生眼花缭乱,甚至于史料内容都没有看清楚。
第二,同质史料泛滥为说明一个历史事件例举过多的同类史料,史料的价值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且浪费了课堂时间。例8:《南方经济的发展》在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用课件依次展示了:图片“水稻、麦、黍”、文字“南朝宋时政府鼓励农耕,若须田种,随宜给之。”、地图“秦汉时丝织业分布和南朝丝织技术向江南传播”、文字“丝绵鬲布之绕,大花楼蜀锦织机……”、图片“精美瓷器和制瓷中心”、图片“健康城示意图”、文字“六朝南方开发的几个问题”、地图“江南经济发展趋势图”……一节课45分钟中共呈现了文字史料16则,图片史料11则,地图5张,纷繁众多的异质、同质史料使学生应接不暇,提问时一片寂静,而且导致课堂容量太大,密度过高,节奏太快,课堂教学实效性差成了必然结果。二、史料教学策略研究1.用好教材史料①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抓手,教材史料是我们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依据。课例:八年级下教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例1:教材“土尔扈特部回归”、“金瓶”、“须弥福寿之庙”、“平定准格尔图卷”、 “雅克萨之战”、“清疆域图”,共七处史料,有历史画卷,有实物、实景照片,有文字史料,还有复原地图,形式多样,生动形象。
这些史料恰如其分地直观演示了清统治者对蒙、藏等民族的笼络政策、用军事打击平定叛乱和反击侵略等历史知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有效载体。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科学论证的,所以是比较贴切的。因此,史料教学首先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或者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史料,便是舍近求远,大可不必。②反复研读,优化使用教材史料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简单地一“阅”而过,教师要反复研读。一读文字、图片史料内容是为辅助何知识点所用;二读设问,问什么知识点,没有设问的,可以联系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三再读史料,是否能优化使用,使史料发挥更大效用。在解读中发现教材中的金瓶不能形象说明“在解读中发现教材中的金瓶不能形象说明“金瓶掣签”,于是课件展示此图:师:大家知道这瓶里装的什么,用途是什么吗?生:是装画用的,装饰的瓶。师:非也,它是用来抽签的。生:啊…,算命的?师:非也,它牵涉到清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金瓶掣签”制。“金瓶掣签制”能够让学生丰富对西藏政教方面的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引申出“赐封号”和“设驻藏大臣”的历史知识(本课时教学重点),能进一步体会清政府以及理解当代政府对西藏的相关政策。
这是经过对教材史料的深度解读后,创新设计了例2的教学片段。③深度解读,物尽其用史料及其呈现的形式是适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使用,或者是在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使用,教师须深度解读该课的史料及其呈现形式更适合达成哪一教学目标或者三维目标的连续性达成,通过合理的预设和生成使史料“物尽其用”,从而更有效实现三维目标。例3: “清疆域图”,它能同时帮助我们实现连续的三维教学目标,一举三得。第一,观察清疆域图,关注清政府巩固东部、北部边界、新疆、西藏和西南地区的措施。从中完成本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二,通过地图感知方位,通过方位顺序演示相关史料,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和学生的空间和历史思维能力,教给了学生史地结合的学习方法。第三,比较清疆域图和现在地图,学生能发现版图相似,清疆域更加辽阔,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联系新疆和西藏今年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议古论今适时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2.慎用课外史料对于教材已有的史料,学生往往缺乏新鲜感,补充课外史料,不仅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兴趣,还能丰富教材外的知识。
此外,有些历史知识教材也未安排相关的史料来说明,学生对于遥远历史事物没有学习和生活的经验,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补充必要的教材外史料。但是,为避免滥用、错用,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精选课外史料。“四诊”,合理选材课例:八年级上教材“秦朝一统”①一读:读其文字表述是否难易适度,学生会读、能懂。文字史料多以文言文为主,晦涩难懂的史料学生不能认知,延误教学时间,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无助于完成教学目标。②二看:看图片是否能辨认;看其文字内容是否长短适宜。忌模糊不清、拖沓冗长。补充史料要合理选择和剪裁,不能劳而无功。例1: “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和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这两则史料言简意赅表达了秦始皇既有功也有过,学生能读懂。③三问:问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在教学中,切忌把野史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史料给学生分析思考,要问史料的出处、是否客观,认真鉴别史料,去伪存真。对于有争议的史料,尤其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评价方面,引用时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影视文艺作品虽可采用,但采用时应要说明其来源及性质。例2:笔者原本采用毛泽东对秦始皇的一段评价—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这个评价是毛泽东在当时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文革本身历史定论“完全错误,无任何进步意义”,因此,不可用毛泽东“文革”诗句来评论“焚书坑儒”。后改用郭沫若的一段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④四切:补充史料要切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限于课堂时间的有限,面对大量的史料,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突出教学重点、集中解决教学难点,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例3:“秦朝一统”中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为教学重点。由于现在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对于“度量衡和车同轨”,“小篆和隶书”字样不太清楚,应补充如下图片史料: 度:尺寸的长度度:尺寸的长度量:斗的容积衡:斤两的轻重指出车同轨是统一两轮之间的距离,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并形象记住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指出车同轨是统一两轮之间的距离,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并形象记住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李斯峄山石刻既从原始碑文中丰富了小篆为李斯所创的知识,又形象地记住了秦统一文字为:小篆(后隶书)。
李斯峄山石刻3.有机整合史料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把握一堂课史料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进行优化整合。课例:秦朝一统补充视频史料导入,营造历史气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巧用史料导入,既能起到知识上的承上启下作用,更能创设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例1: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制作的学术性强的音像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截取其中“秦一统六国”和“兵马俑”两个视频片段,简要介绍秦统一六国的顺序。观看视频后解答问题(1)秦先后灭了哪六国?(2)秦统一的时间在何时,人物是谁,定都在哪?(3)秦始皇兵马俑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起到承上(战国七雄)启下 (秦的强盛,秦巩固统一采取哪些措施)的作用,雄浑的背景音乐、精炼的解说词,让学生立即凝神屏息,溶进了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教材内外史料有机结合,突出教学重点例2:秦巩固统治的具体措施课件依次展示如下史料: “秦始皇图像”“行政系统简表”(教材史料);七国货币及名称(教材史料)和度量衡的图片史料(补充图片史料);修驰道、统一车轨(补充图片史料);李斯峄山石刻(小篆)及隶书字样(补充补充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史记·儒林列传》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对其的评价(补充文字史料);灵渠、秦长城、秦疆域图(教材史料,突出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要求:(1)请大家把以上体现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史料进行分类。(2)观察阅读以上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用简练语言完成下表:类别措施利弊政治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三公;地方:郡县巩固统一,便于国家管理权力集中,易导致腐败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便于经济交流、往来/道路交通修驰道,统一车轨便于政令传达,各地往来/思想文化焚书坑儒有利于思想统一钳制思想,摧残传统文化边疆治理南修灵渠,北筑长城促进边疆开发,巩固边防/(3)秦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注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点评后,重点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总的来说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在教材原有史料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史料,并将这些史料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这样的处理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史料呈现过程中教师要辅之必要的解说和设置相应的问题,设问重在原因(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措施?),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形象记忆到意义记忆,巩固所学历史知识,通过史料教学培养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分析的历史思维,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③补充史料分析,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命题是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的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相应的史料分析题不仅能锻炼提高学生的析题、解题能力,还能整理、复习、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