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两省,其中广东潮汕地区的侨批数量居多。
今年是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近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汕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汕头市侨务局主办的“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泰国开幕。潮汕侨批出国展览,是因为其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而选择泰国作为出海的首站,则因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是潮汕籍海外侨胞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昔日“寄回来”,到如今“走出去”,侨批虽然退出历史舞台已多年,但侨批文化却历久弥新,其背后得益于社会各界对侨批保护活化的重视和接力。
汕头首次走出国门举办侨批展
7月9日下午,泰国曼谷。泰国中华总商会大厦光华堂人潮涌动,“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这里如期开幕,这是汕头首次走出国门举办侨批展览。
步入展厅,熟悉的潮汕童谣《天顶飞雁鹅》等歌曲唤起浓浓的潮人乡情。侨批背后的浩荡家国历史,在120幅图文展板中的历史照片与文字中娓娓道来。侨批件、“猪仔钱”、侨汇商品供应证等200多件珍贵实物展品,生动展现广大海外华侨出洋谋生、心系家国的移民历程和开拓进取、不忘根脉的深厚情怀。
此次展览现场还悉心布设了“过番”“写侨批”等重现历史的沉浸式打卡场景,汕头小公园、潮汕老厝、潮剧等“潮味”文化元素嵌入展厅,这些场景中不乏华侨后代们的身影,他们特前来深入了解老一辈海外侨胞的移民创业历程。
“这封侨批是用泰文写的!”一封封侨批展开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前来观展的泰国学生感受着文化的交融,津津有味地打卡围观。他们徜徉于侨批背后的感人故事,在与真人扮演的“送批人”互动中认识“过番三件套”,沉浸式感受潮汕“出花园”民俗……特色展陈引发这群海外青少年对华侨历史、潮汕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无限好奇。
“华侨华人先辈身上勇于开拓、爱国爱乡、诚信守诺的优秀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将珍惜现在的生活,加深对家国的情感,以后为中泰两国更好地搭建友谊之桥。”一名祖籍为汕头的泰国中学生如是说。
从“侨一代”到“侨三代”,侨批故事对他们有着不同的意义,却带来情怀的共鸣。此次展览上,迎来了特别的观众——爱国侨领李桂雄爷孙三代。
爷爷在老信件、老物件中忆起过去的点滴:“宁愿自己苦点,也要寄钱给家里,有能力的老华侨更会捐资给家乡的学校、医院去支持公益事业。”而当侨二代聆听着父辈讲述的往事时也心潮澎湃:“自小便在父亲身上感受到华侨们那种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可贵精神,他教导我要常怀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心,让我懂得无论未来走得再远,都要记得自己的根在家乡。”
据了解,本次展览为期两天,随后将移至泰国潮州会馆长期展出。主办方表示,此次展出的侨批讲述了潮汕人民过番打拼的故事,不仅记载着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还希望通过侨批这一中泰两国人民的共同文化记忆,进一步增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情感相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展览开幕式送上视频祝福:“这十年来我们看到,中国不仅着力保护侨批历史和文化,也与很多国家开展合作保护侨批,将其视为全人类共享的珍宝。我期盼中国继续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侨批展看到父亲家书,湿了眼眶
“没有想到在这里找到父亲的侨批。”在展览现场,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收到一份来自汕头的“神秘大礼”——两封父亲曾经从泰国寄回家乡的批信。
双手接过,见字如面,林楚钦的眼眶湿润起来。“小时候爸爸就时常带我到唐人街寄批。过去不管有多艰难,总是要寄一笔钱回家,养育亲人,建设家乡。”
原来,主办方在收集展品期间,找到了两封由林楚钦父亲寄给家乡侄儿的侨批,字里行间不仅透露着对晚辈的关爱,还展现了华侨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面貌。为此,主办方将两封侨批做成仿制件,赠予林楚钦作为纪念。
看到这两封特殊的侨批,林楚钦思绪万千。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父亲曾带上家人返乡探亲,如今40年过去,祖国一日千里,家乡的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到很开心。
“中国的变化很大,尤其是交通便捷,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许多高科技行业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希望家乡的相关领域企业也能走进泰国,加强两地交流合作。”林楚钦说,今年以来,他已数次率团参访中国多个城市,了解当地发展建设情况并寻求合作机遇,本月底他还将带领一批新生代华侨华人走访家乡汕头,“华侨青年正担负起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与商贸合作的新使命。”
汕头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中潮汕籍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曼谷是汕头的国际友好交流城市,此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泰国举办有着特别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韩志强认为,“侨批档案”是近百年来文化交流的印记,而围绕侨批档案开展的搜集、梳理、研究、展览正发挥着桥梁作用,密切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知名泰国侨领王志民、郑楚标的倡议下,潮团组织还开展了对侨批及回批的收集活动,通过走访100多位旅泰侨领、收藏家、老华侨,广泛了解情况,主动上门征集,最终收集到侨批回批200多份。
借此次侨批文化历史展在泰国举办的机会,王志民、郑楚标将这批回批赠送给汕头侨批文物馆,希望由此展开对侨批回批进一步的梳理、研究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旅泰华侨先辈远渡重洋、艰苦创业的故事。
正如展览主办方所说,推动侨批“出海”展览,是希望以此为桥梁,唤起华侨尤其是侨后代的思乡情,也带给泰国友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对外展现广东传承弘扬华侨文化的创新发展,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保护接力近年来从未间断
但如果将时间推前10年,很多人并不知道“侨批”是什么。
“过去在全国来讲,包括在潮汕地区,实际上知道‘侨批’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年轻一代。”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陈荆淮记得,侨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之初,大多数人对侨批还很陌生,后来在党和政府以及侨批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侨批才逐渐为人们所认知。
2000年11月,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指出:“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潮汕能与之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契约,价值相等。”
“当时,饶老倡导成立侨批学,但需要有很多实证实物进行研究,时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刘峰就召集几位收集侨批的集邮界人士,商量如何把民间的侨批买回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侨批文物馆原副馆长沈建华参与并见证了侨批“从无到有”的过程。
有一次,沈建华在潮州市遇到有人提了一麻袋侨批,她花了8000元买回家,之后把一封封带着霉味的侨批刷干净,再用熨斗熨平,把侨批珍藏下来。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收集,沈建华用了4年多时间收集了几千封侨批。
“作为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侨批的研究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我们在学术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出版很多专著。”陈荆淮表示,在全国来讲,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可以说是第一个着力研究侨批,开发侨批历史文献价值的民间学术团体,并把侨批研究列为研究中心的最重要工作。
这样的保护合力,在汕头逐步形成共识。
截至目前,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实体超8.6万件,是2019年馆藏量的2.3倍,侨批电子数据更超过14万件,保持全国侨批收藏量最多、功能最齐全的记录。侨批保护的接力近年来也从未间断。
“从民间社团到国家藏馆,接受捐赠的机构性质改变了,地位提高了,更加增强了捐赠者的信任感和荣誉感,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作用,捐赠者倍感自豪。”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统筹】林旭娜 廖奕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杨立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