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邓小南先生在《祖宗之法》中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需要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问题”决定于眼光和视野,体现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导向,寓含着创新点。突出“问题意识”,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并且组织自己的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才会言之有物,具备洞察力;才会致力于探索事物发展的实在逻辑,而不以重复大而无当的“普遍规律”为目标
“问题意识”也不是说就是玄之又玄的理论,而是要与具体的过程、行为、关系相互结合在一起。把过去单纯的“人物+事件”为铺垫,做到“底于斯,而髙于斯”,追求历史的过程与细节,通过这些来丰满所产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不断升华它
其次,在看待“过程”时,错觉往往产生在“这个问题已经清楚了所以没必要在研究”上,其实很多的问题都只是看似很清楚,但是一说到细节就都会模糊不清,而研究者的眼睛往往都盯在事件发生的那几个“关键点”处,并没有意识到,在其之前或之后的“平静”时期,其内在矛盾与事件逻辑就已经形成(个人认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现在表现得最好的学者是方诚峰,可以去看看他写的《北宋晚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真的超赞)
拿宋史在举个栗子,自从刘子健,余英时等先生对于政治史的重视(尤其是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个概念后政治史就不单单是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方面的呈现,而是将之用联系起来,并扩展了政治史的外延)这当然很好啦,但这有个弊病就是长期以来大家只关注什么雍熙北伐檀渊之盟之类的“关键点”性质事件,诚然,像邓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刘静贞先生的《皇帝和他们的权力》都是很好的讲述脉络性历史的著作,这种整时段的梳理更适合于解决一些问题
在细化的基础之上进行把细化部分进行串联,然后用不同时段的视角进行观察,这就是一个眼光和视野,也是个人认为当下史学界正在追寻的东西之一(这点做得很好的可以看看王瑞来先生的《“狸猫换太子”传说的虚与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