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世界各国近代化的
历程却不尽相同。和英法等国的“早发内生型 ”近代化历程比较,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特色,
3/13
业工人,是近代中国新的社会力量, 这是洋务军事企业的时代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业基础和人才条件, 使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不能成为独立的民族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以 “求富 ”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军事企业在 70 年代达到高潮时期,洋务派对 “自强 ”有了更深入
的认识,认为要求强,先要求富。“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至强, 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 ”,他们提出 “寓强于富 ”的口号,于是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当时的民用工业有: 1872 年设立
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7 年设立的滦州开平矿务局、
1887 年设
立的漠河金矿、 1880
年修筑的唐山 —胥各庄铁路、 1882 年设立
的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9 年设立的湖北织布官局。此外还有火
柴业、电报局等,至甲午战争前,民用企业总数已达
40 多个。
除了近代银行外, 其他各类近代企业大体上都已具备。
洋务运动
中的民用工业, 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
中国的
民族资本主义由此萌芽。 但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是
一种畸形物, 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的深刻矛盾, 使其既不可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
又
不可能摆脱国内封建主义的阻挠和侵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障碍和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
19世纪 70年
代,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4/13
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各种新式学堂的设立, 外文译书的出版、 派遣留学生出国学****等文化教育活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作指导方针, 希望通过办好洋务实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 又因
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P107)。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这句话是五 ·四运动前后杜威在中国讲的,用以描述洋务运动非常
确切)中国社会在这种支离斑驳中走出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一小步。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 年)。学****西方先进的科技文
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展开。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对中国社会造成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 也促成了中国民族的觉醒, 如梁启超所说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 P133)。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时代的主流, 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开始了对
5/13
民族前途的思考, 并且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 试图从变法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 从公车上书 —— 强学会 —— 康有为历次上皇帝书 —— 保国会 —— 百日维新,这一连串前后相接的事件,构成了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推行的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和政治的近代化,主张学****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推行新政,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在文化上兴西学,废八股。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最后以戊戌政变而宣告失败。百日维新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在 “变”与“不变 ”的矛盾和斗争中,不仅带来了传统观念的变革,而且造就
了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分子, 他们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其忧患的是民族存亡、国家兴衰。他们从救亡图存出
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 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