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游牧民族,其诞生的历史摇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一带,是我国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的边疆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出现于政治历史舞台起,到公元五世纪消失,前后经历了700年,在中国民族史上曾演出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话剧,对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匈奴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在大漠南北考古发现的大量珍贵的匈奴遗存再现了匈奴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匈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2. 匈奴的兴起
匈奴,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战国策》。据现有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匈奴人在夏、商、周时期就活跃于蒙古高原,匈奴政权全盛时期,疆域东至辽河,西至阿尔泰,北抵外贝加尔地区,南达长城。匈奴人种,学术界分为蒙古利亚和欧罗巴人种。匈奴是一个游牧性质的军事政权,单于是最高首领,匈奴有官印和简单的司法制度。
3.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蒙古高原狩猎、游牧诸部落逐渐兴起、交融的发展时期。活动于该地区的部落主要有“戎”、“狄”等,呈现出“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的局面。在今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古等地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集中反应了中原东周列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文化共存或融合的状况。
4. 先秦时期
战国时期,匈奴逐渐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与燕、赵、秦毗邻。随后,匈奴政权不断侵扰中原各国,引发了中原“冠带各国”修筑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师出征,巩固边塞,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战争之余,匈奴与中原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时有发生,客观上加强了汉匈的联系。其中,胡服骑射就是中原赵国学习北方民族的典范。
5. 匈奴与中原
匈奴民族的兴起和盛衰与华夏汉族发展关系密切。匈奴属游牧文明,中原属农耕文明。公元前三世纪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历经数百年,期间有残酷的冲突与摩擦,也有自觉地贸易往来,更有友好的和亲与盟誓;最终,两种文明发通过交融、互补、依赖、渗透完成了物质形态、精神文化及血缘的融合之路,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
6. 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匈奴与中原交往最为频繁的历史阶段。前期,西汉国力较弱,汉高祖对匈奴施行和亲政策,经文景之治,国势逐渐强盛。中期,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多次武力征伐,基本解除匈奴的威胁。后期,匈奴出现“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出现了昭君出塞(关于王昭君出塞,以及她的历史贡献,作者另有一篇单独整理。),胡汉和亲的历史佳话,维护了两组半个多世纪友好关系的局面。
7. 东汉时期
东汉初期,匈奴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王朝在安置南匈奴部的同时,先后于公元73年和89年派兵深入西域,打击北匈奴,西域各国归属东汉王朝。至此,北匈奴损失惨重,被迫于公元91年率众退出蒙古高原,西走中亚;南匈奴入塞,逐步加入民族大融合中。
8.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从匈奴中分解出“屠各胡”、“卢水胡”、“铁弗”等分支。南匈奴与屠各胡联合起来,先后建立了“汉一前赵”政权;卢水胡建立了“北凉”政权;铁弗匈奴建立了“大夏”政权。匈奴内部已经不能像战国秦汉时期那样构成一个整体。在与鲜卑、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后,匈奴在南北朝后期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逝。
9. 北匈奴西迁
公元91年,北匈奴西遁,据史料记载:“北单于逃亡,不知所在”。直至四世纪中叶,被称为“匈人”的民族出现于顿河流域,并开始向欧洲入侵。据学者考证这部分匈人既是汉典所记述的匈奴人。公元五世纪中叶,匈奴民族在阿提拉的率领下,势力范围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在欧洲建立了强大的匈奴政权,史称“阿提拉帝国”。匈奴民族的入侵对欧洲古典奴隶制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也标志着世界民族大迁徙的开始。
10. 北匈奴的没落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遂土崩瓦解。公元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彻底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遗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