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最新考纲及考试说明,把握备考方向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四种能力要求: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②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③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④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2019年的历史学科的考试说明中强调了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了解命题特点,顺应考试趋势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纲在《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中的"一体四层四翼"(见图)对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做出了全面的回答。
1."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2."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3."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把"四个坚持"(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和"四个服务"(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高考命题工作的基本遵循。
三、提升学科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灵魂,是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纵横整合知识,构建完整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结构和相互关系。
1.进行知识点串"线"
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构成知识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将知识点铺成"面"
将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整体,也就是将同一时期的分布在必修一、二、三中的知识进行整合。
3.把知识点织成"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以求前后贯通、纵横联系。
4.理清教材中各章节、各元素的逻辑关系
理清以历史观为主题的知识逻辑关系;理清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知识逻辑关系;理清教材中各种图片(图表)隐含的逻辑关系。
五、深化拓展教材,强化概念理解
1.正确处理教材的叙述与材料、历史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学习。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形成以下意识:一是看到教材的叙述,努力反推各类材料的习惯;二是看到各种材料后力争使其转化成教材叙述的习惯;三是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结论得出的依据;四是重组知识点,形成新的结构。
2.在现有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度补充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这种补充,主要立足有助于对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的掌握,绝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3.在现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选用新的材料加深学习。
4.依据高考考试要求,应学会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等一些新史观,形成从不同视角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5.备考中应高度重视历史概念的理解,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要有清晰的认识,当今的高考不再以记忆技能为测试的中心,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命题的核心目标之一,理解历史概念要学会把历史概念放入特定的时空中去理解,要学会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概念,学会从知识的逻辑关系角度去理解历史概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