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羑里斋杂评史著(3)评《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羑里斋杂评史著(3)评《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羑里斋杂评史著(3)评《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羑里斋杂评史著(3)评《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传说原本是农民的历史叙述。——乔治·伯格

历史史料研读_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究

一、作为日本史学界研究西方社会史的大家,阿部谨也的著作《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笔者实话说本打算作为枕边读物匆匆一读的,但是不自觉的就坐于书桌旁仔细研读了起来,因为这是一本令人思绪不断的历史著作,本书广博的内容促使笔者写下此评。本书日文原版于1988年由筑摩书房出版,202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翻译出版,译者是夏川。作为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西方社会史领头人,已逝的阿部谨也著作颇丰,引入国内的除去本书外,还有《中世纪星空下》、《极简德国史:何谓德国特色》,而一般读者打算阅读此书的初始兴趣点,大都是想要深入了解国内被异化的一个德国童话故事——花衣魔笛手,国内读者了解这个故事最初是来自于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但这个故事在目前国内无良科普者漏洞百出的科普下被妖魔化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不加斟酌的采用一些可信度低的假说),如果有读者是基于这一猎奇心理打开本书,那么要做好两方面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本书确实在纠正国内相关科普介绍诸多基本错误的同时,认真的考虑了本传说中“孩子们去了哪里?”这一主要疑问,并就其中合理的假说,比如1260年泽德门德战死说,维恩移民东德假说,多伯廷移民遇难新说,沃勒遇难说等进行分析,可以满足读者加深对这一传说了解的心理;但是另一方面,本书主要集中于讨论“孩子们为什么必须走”和“为什么孩子们失踪成为著名传说”两个话题,使得本书处于历史学的范畴,这种将传说与历史联系起来的后现代史学做法,不是凭借猎奇之心就能读下去的。

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读_历史史料研究

中世纪星空下

7.6

[日] 阿部谨也 / 2011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历史史料研读_历史史料研究_史料研究杂志

极简德国史

7.7

[日]阿部谨也 / 2018 / 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融合了社会史、城市历史地理、民俗学等多方向的历史研究视角,严谨的将史料视为史学万变不离其宗之基础,运用史料学的知识认真剖析传说内部和传说背后的历史元素,结合民俗学、城市历史地理、思潮史等方向相关研究方法,完成了这本以民众史为核心的西欧社会史著作。本书引进国内后,对于国内史学界的预期影响,笔者认为是多方面的,比如为国内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研究提供思路,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于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的研究集中于部分热点话题,像疾病、商人行会、城市、大学等,但缺乏整体性认识,本书虽是一部小书,但对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展现范围之广,足以启发学界;再比如本书对于哈默尔恩城市史的研究,笔者确信会为国内城市史学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这方面的具体影响笔者会在第三部分展开,在此不再赘述……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了吹笛人传说如何的成立,以及中世纪晚期的社会状况(以13到15世纪为主),包括社会经济、人群状况、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第二部分介绍和分析了中世纪结束后吹笛人传说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展现了相关史料是如何在文化转型下的竞争中产生的,以及本传说曾经展开过的研究(以16到20世纪为主),全书行文通俗易懂,比如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中世纪后期城市市民对捕鼠人的恶劣态度,作者就做了一个比喻让人能够轻松读懂,“在配备齐全现代化设备的医院里,魔术师来到无可救药的患者房间,瞬间令病人完全康复。此时医生对魔术师什么感情,当时的市民大概就是什么心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般读者可以直接阅读本书内容,以下的准备工作还是会帮助读者理解本书的:首先要仔细了解本书第一部分内容,需要读者了解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大背景,特别是德国中世纪晚期史(如韦尔夫家族等),可以参考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极简德国史》;其次要对民俗学有所了解,由于作者借助了不少民俗学研究方法,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感叹从本科民俗学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深知所学太少,不过在此还是可以推荐一本基础性的民俗学书籍,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它的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和第六章《人生仪礼》的部分内容,对于帮助读者理解本书很有帮助;最后,要用好本书中插入的区域地图,才能理解本书的相关分析。

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究_历史史料研读

民俗学概论

7.6

钟敬文 编 / 2010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史料研究_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读

历史史料研究_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读

二、在做足准备开始阅读后,你会发现作者在书中的精彩论断很多,比如如何重新看待传说,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的变化,市民、城市居民以及城市共同体的关系,“日耳曼东扩”活动的背景及状况,领地主权(一元性领地)是如何形成的,中世纪节日背后的民众与教廷斗争,宗教改革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尤其是本书第五章作者对于流浪艺人发展史的研究可谓精彩纷呈,比如分析了流浪艺人在中世纪被歧视的原因等等,就是单独成文也不为过,不过笔者还是照例列举三个笔者认为印象深刻或者研究独到的内容,来展现本书的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优点。一是本书在有意无意之间展现出来的西欧中世纪史的一些细节,能够转变读者们的一些固有印象,同时发人深省。比如记录了孩子失踪的第三份史料,完成于15世纪早期的吕讷堡手抄本中,在谈到哈默尔恩的排水沟时,当地的人们都说“这条排水沟里有龙或者巴西利斯克(用眼神杀死人的蛇怪)”,但史料的写作者指出“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因为排水沟内长时间封闭的空气变质了吧”,这种理性分析的态度显然与我们印象当中的中世纪史学不太相同;比如作者指出市民与城市居民是不等同的,城市当中的教会佃农等底层居民不享有市民权,这显然与“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传统看法不符;又比如作者分析指出中世纪贵族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与西方中世纪宣扬的骑士精神中怜惜妇女的精神不符;再比如哈默尔恩人在棕枝主日时以袭击犹太人取乐,甚至大肆屠杀,说明犹太人在德国的特殊地位由来已久,并不是后来突然出现的。

以上旧闻旧见显然与中日史学界描述下的欧洲中世纪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将西欧中世纪看成一种静态社会,和用冲击反应模式理解中国明清社会是一样荒唐的,两者都没有看到社会不断进步的一面。同时,我们还要大胆的扯开西方塑造的集体记忆,揭露出被其美化的一面。这些思考都是建立在作者不断求真,大胆质疑的基础上的。二是本书在社会史研究的过程中做到了以民众为核心。由于本传说是从作为受害者的普通民众的立场观察该事件的,作者真正做到了将目光投向庶民,使得本书足以称之为西方史学下层理论运用得当的典范。作者在书中谈到对下层民众的关注时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在繁华的深处体察到这种民众的哀叹与悲伤是至难之业”,读到此语时,笔者对于目前地方史研究的不足之处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前日里阅读《爪牙》一书,总觉作者的一小部分论述,给人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读到本书的这一句话时,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感觉就是因为《爪牙》作者将研究对象放置到偏安一隅,向下脱离了底层民众,向上回避与历史大背景之间的联系(顺便一提,本书于历史背景的结合非常密切,于上于下的联系都处理的很好)。三是提供了传说证史的思路。本书中贯穿着传说能否证史以及如何证史的理论探讨,虽然不像纯粹的史学理论书那样直接展现,但就笔者读后观感,足以启迪国内对于传说证史的运用,笔者将作者的传说证史思路结合笔者的思考大致提炼如下:第一步是找寻与传说的年代最为接近的史料,完成对传说的溯源,从相关史料中提取有用可信的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第二步是探究传说在此后的流变,从中提取出混合的母题(比如花衣魔笛手中就包含着吹笛人和捕鼠人两个母题),再对母题的产生背景进行溯源。

相信完成本书的阅读后对于传说证史,专业研究者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以上是笔者在读完本书后,结合自己的阅历做的一些浅显思考。笔者虽对本书推崇倍至,但笔者发现或者主观上认为存在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还是要在此讲明以供参考。首先是作者在介绍各种假说之外,还认真分析了可信假说的优缺之处,以及这些假说出现的历史背景,笔者还是希望能总结各个假说可信的部分,集中拼凑出关于花衣魔笛手的一些历史真相,否则会显得本书的主线内容过于琐碎,后续的相关研究可以考虑这么做;其次,作者的有些观点笔者也无法完全认同,比如作者将15世纪以后的相关史料划为二手史料,同时言下之意将之前的三份年代稍近的史料划为一手史料,这种划分方式对于史料学来说有些站不住脚,另外,作者的底层视角虽好,但也存在将底层民众和“贱民”阶层混淆的现象,有缩小被剥削者范围的可能;最后,作者的注释方式与现当代学术规范有区别,这使得史料的对照查阅比较麻烦。

历史史料研读_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究

三、笔者在谈完本书的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哈默尔恩城市史与传说的结合竟然如此之深,在作者的研究下,城市史与城市传说的研究能够相互推动,通过对一种集体记忆的追查,向读者展现了一种与国内城市史学不同的城市史写作角度。这就让笔者与国内的城市史学研究现状结合了起来,国内的城市史研究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再度起步,但目前暴露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对标本书来看,问题之一是学科内部受城市历史地理学影响大,缺乏多领域联动,研究模式大都相似,城市史学需要多领域结合研究已是海内外研究者的共识,但就目前国内城市史的研究现状来看,像本书这样结合民俗学、社会史、思潮史等多个领域理论知识的城市史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这就导致国内城市史学的研究模式大都相似,看不出多少新意,当然也有像王笛《茶馆》中对成都史的研究这样的成功尝试。问题之二是国内的城市史研究受政府推动大,这固然推动了一批优秀城市史研究著作的产生,但也暴露出城市史学研究缺乏主动性的问题,比如从地域上来看,国内的城市史系统研究多集中于大型都市、省级重要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形成系统体系学科的北京学、长安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但次级城市的历史缺乏有特色的史学作品去叙述。

以上问题都是笔者读完本书后发觉的学科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史学研究可以多多借鉴本书的写作思路。不过切忌照搬照抄本书对于欧洲城市史的全部研究思路,因为中外城市史学的研究基础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比如中国古代城市史学研究存在的困难之处,就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史研究所不能体会的。由于中国历代出于战乱破坏、地域状况、制衡需要等多种原因的考虑,经常变动地方区划,一些中小城市的连贯性不如欧洲城市,这就为地方史的研究平添了许多麻烦之处;而从史料角度来看,中国城市史的资料不一定比欧洲丰富,像西方家谱、城市编年史的普及程度和时间,较中国来说都稍早一些,中国古代早期虽有零星的地方志和家谱,但大规模开始编辑撰写还得归功于明清时期政府的推动,这倒也不需自卑什么,毕竟中国古代历史史料虽以丰富著称,但不可能面面俱到。除了以上原因外,中国城市史学研究的特殊性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未来继续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史学时需要考虑的。当然,读完本书之后对于中外历史的对比思考远不止此,像读完本书对于传说的研究,很多人肯定会想起中国上古传说的研究,那么对上古传说研究的疑古释古思潮该如何从本书对传说的研究中汲取营养?本书对欧洲流浪艺人的发展史做了详细的研究,那么对中国古代那些勾栏瓦舍中生存的艺人研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另外,作者在书中对于西欧古代的饥荒状况做了介绍,古代中国和欧州的地方饥荒状况相对比,有何区别和联系,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都值得思考。

历史史料研读_史料研究杂志_历史史料研究

四、本文的最后,需要谈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一位研究者——斯潘努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rebel。如果说作者对于花衣魔笛手的研究,直接得益于两个人的话,那莫过于斯潘努斯和维恩。维恩的假说是此前相关研究中的明珠,固然值得称赞,但作为一位反叛者的斯潘努斯似乎更值得我们纪念。斯潘努斯的历史学反叛精神,不止体现在一个方面,而是由内而外的。他在德国转向极右,迫害无辜之时,选择抽身离去,不参与其中,敢于反叛德国当局的暴政;他在全身心投身历史研究后,敢于反叛传统研究范式,大胆发掘传说中的历史;他还敢于反叛人生之拘束,于78岁高龄之际仍然为花衣魔笛手的传说研究努力,完成了那篇让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极优等博士论文,哪怕这篇博士论文如果没有作者的发掘,可能不会再见天日。斯潘努斯的反叛精神让笔者感叹,哪怕是在今天这种高学历社会中,学问这一“虚业”都能繁盛,“社科热”也能成为一种潮流之际,也请后继者不要让历史学失去活力。本书翻译工作做的非常不错,如本书的注释均为译者所加,十分感谢译者为读者做的努力,当然还有一些应该注释的地方,希望再版之际可以加入,比如第146页作者引用了奥古斯丁对流浪艺人的态度,这一处需要读者了解奥古斯丁早年经历才能读懂,在此也为历史专著的翻译通过了一点建议,那就是翻译历史专著不妨在结束后请人试读,完善需要注释之处。另外译者的通俗翻译,如“这已经不是俺的村子”、“小娘们”等也有助于读者轻松完成阅读。最后稍有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出版的三本阿部谨也的作品,无论从学术深度还是学术影响力方面来讲,都只是阿部谨也研究生涯的“小花”,2000年由日本筑摩书房出版的阿部谨也先生著作集,不知何时才能被系统性引进,还需要继续等待,不过笔者相信,这种等待是值得的。参考文献:钟敬文:《民俗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罗新:《遗忘的竞争》,《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版。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毛曦:《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上一篇: 有哪些关于宇宙的浪漫句子?
下一篇: 《狂野星球之旅》:来一场搞怪的异星探索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