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苑聆箫】文化传媒,真实、深度、品位!敬请关注!
岳红记:北朝石刻书法领域的探索者
解安宁
岳红记,又名岳弘骥,现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美术学博士、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从2008年开始研究北朝石刻书法,并一直关注该研究领域学术前沿,是国内比较系统研究北朝的石刻书法的学者之一。
从2008年开始,岳红记进入研究北朝石刻书法领域的研究,至今有16年了,在该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市课题5项,发表了系列论文,出版了《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视阈下的魏碑书法——长安书体》和《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两部专著。他说,在这十多年研究期间,迷茫过、痛苦过、沮丧过……有时候真想不明白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何在。后来,当他看到自己的研究专著获得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国内高校、国家级、省市级图书馆收藏,还被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早稻田等国际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时,他渐渐明白自己所做研究工作的意义,不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吗?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体研究》开始于2013年,经过7年的艰苦探索。2019年《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成功入选第八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被全额资助出版,还获得了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证书,这是第八批《博士后文库》中陕西唯一入选的研究成果。
2020年1月该研究成果由国内文科四大出版社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该领域的又一部关于北朝“魏碑”书法的重大研究成果。
《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出版发行后,不仅在国内省市博物、高校博物馆做为馆配书法研究资料外,还在美国的亚马孙网书城有销售,先后被《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以及新浪网、陕西发布、西安发布、西部网、三秦网等十多家纸质媒体和主流媒体报道,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研究成果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郑州美术馆及其他单位采纳,作为有关单位和研究机构研究陕西北朝书法的理论指导和保护北朝碑石文物的实施依据。
《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以“魏碑”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造像题记书法为研究对象,含绪论共为8章内容,分别为,“平城书体”的概况及风格、“洛阳体”的概况及风格、“邺城书体”的概况及风格、“凉州书体”的概况及风格、“长安书体” 的概况及风格、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的研究历史及实践、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的研究历史及实践。
该专著建立了北朝书法理论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作者将北朝石刻书法分为五大地域书体,分别为“平城书体”“洛阳体”“邺城书体”“凉州书体”“长安书体”,针对每一地域书体,作者比较系统地从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三个朝代演变的历史顺序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内容。在第七章《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的地域风格比较》中,作者依据这5大书体,构建了“魏碑”书法理论系统,并对这五大书体的艺术风格依据其所处朝代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其在北朝不同时期的类型、风格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影响,并多角度探究魏碑书法的组成体系及发展演变历程。这些研究内容拓展了“魏碑”书法的概念,促进学界对魏碑书法有了较全面认识,改变了以往“魏碑体”仅指“洛阳体”的逼仄观念。作者在第七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的研究历史及其实践,有助于读者在理解魏碑书法理论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魏碑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当今魏碑书法的实践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显示了其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该专著资料翔实且内容丰富。《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近60万字,540多页,含有362幅图片,资料详实,内容比较丰富,为书法实践者提供了丰富的临摹资料。研究期间,作者。在搜集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多次到北朝所辖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省、市、县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力求获到第一手研究资料深入田野考察。通过对实物和图像的比较,再结合美术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北朝时期各地地区造像题记书法的产生原因、艺术类型、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阐释。他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以及图像法。在力求考证造像(碑)纪年准确的基础上,依据各地造像碑所处社会背景、文化政策、刻工技艺等因素分析其书法艺术特点。同时,还矫正了前人对一些造像碑纪年的错误提法。
发掘了魏碑书法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中提出的“北朝造像题记书法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紧密相关”以及“书体变化从北魏早期的‘以隶作楷’到‘以楷作隶’再到最后的规整、圆润、秀美,构成了多民族相融合的北朝书法艺术面貌”等观点将魏碑书法研究理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作者认为“魏碑体”的性质属于“书风”,主要以“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的字体特征构成,是北魏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一种书法风尚,主要包括洛阳、长安、凉州、平城、邺城等,这些区域性的风格流派相互影响并吸收了南方书法风格,到北周末期,南北书法开始全面融合并最终促成了中国书法在唐代的繁荣。
作者认为,北朝石刻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有着非常密切地联系,并认为北朝石刻书法艺术的形成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对抗与冲突、共生与共荣中形成的结果。这一些列观点揭示了魏碑书法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另外,国内美术理论界、书法界的学者、教授,也给予了《北朝造像题记书体研究》比较高的评价。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杨锁强教授认为,该研究“建立了‘魏碑’的书法的组成系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西安美术学院李青教授认为“该研究观点新颖,拓宽了‘魏碑’的概念”;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教授高明认为“北朝造像书法专题研究的缺陷”。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家会常务副会长祁硕森认为,该研究“有助于当今学者对‘魏碑’的重新思考。”
岳红记说:“北朝石刻书法的研究之路漫长遥远,在这条路有宋代的赵明诚、清代的阮元、包世臣、杨守敬在、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梁启超、张宗祥、还有近代的于右任、胡小石、沙孟海,现代的施安昌、刘涛、丛文俊等前辈,我是沿着他们的足迹、汲取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艰难中前行……新的研究成果《北朝陕西石刻书法演变研究》在2024年问世——”
作者简介: 解安宁(1966年3月-),男,陕西韩城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史、美术理论、书法史等。
Yue Hongji: An Explorer in the Field of Northern Dynasty Stone Carving Calligraphy
Xie Anning
Abstract:Yue Hongji said: “I am fortunate to be engaged in calligraphy research and creation in the ancient city of Xi’an, which has a history of over 3000 years。 Due to it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five styles of calligraphy, namely true, cursive, clerical, seal, and line, were all prepared here。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calligraphy here drew on the genes of foreign cultures from ethnic minorities, forming a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calligraph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alligraphy here reached the most prosperous and prosperous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lligraphers such as Yu Youren, Shen Yimo, Song Bolu, and Wang Shitang have emerged, especially the ‘Three Wonders of Guanzhong Stele’ proposed by Yu Youren, which has enhanced the influence of Shaanxi calligraphy in the country。 With such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alligraphy, we should better excavate, organize, study, and protect it, otherwise we will be sorry for our ancestors。。。”
That’s what he said and did——
Keywords: Yue Hongji, Calligraphy, Exploration
本文为《人文、艺术和哲学》期刊封面人物专题报道。本号【竹苑聆箫】独家经授权发布。详细作品内容请看原版刊物,找不到问本号运营。【原创作品,严禁侵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