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概况: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山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南京总面积6598平方公里。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其中,铁硫储量占全省40%左右,锶储量和品位居东南亚之首。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江宁的汤山温泉、江浦的汤泉、浦口的珍珠泉等矿泉尤为闻名。
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可见南京美景胜境之一斑。
今天的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一座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全国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1949年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建立了人民政权。
南京名胜:
1、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地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个陵园建筑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告结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是南京地区一座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所有建筑仅存砖石部分,木结构均烧毁。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神功圣德碑"系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宽2.24米,厚0.83米,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孝陵殿现存须弥座3层,巨型柱础56个。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明楼的城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4.22米。最后为崇丘,北面围以砖墙成圆形,丘上和周围山上,万木葱郁,鸟鸣花香。陵址及规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其后的明、清时期帝陵的兴建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2、中山陵
中山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朝阳门外、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坐北面南,前临平川,背依青嶂,占地8万多平方米。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次年开始在南京建造陵墓,陵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工程历时两年余,于1929年建成,当年6月1日,接孙中山遗体归葬南京。中山陵由浑然一体的一组建筑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博爱坊、442米墓道、陵门、碑亭、392级石阶、4183平方米平台、祭堂、墓室等。布局严整,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四周松涛起伏,景色秀丽如画。博爱坊上书"自由平等博爱"6字;碑亭中之丰碑,写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13字。祭堂顶作穹窿状,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全身意大利白石雕坐像,四周壁上刻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墓室圆形,中央为大理石圹,直径3.96米,围以大理石栏杆,墓穴上置大理石棺,棺盖上仰卧着孙中山全身汉白玉雕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拟将孙中山遗体迁往重庆和台湾,后因恐爆破墓穴损及遗体终未实行。至今近70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3、鼓楼
鼓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分两层,下层为台座,砖石砌筑,城阙状,东西长44.4米,南北宽22.60米,高8.9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贯穿前后,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东西两端各筑青石台梯40级,直达台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顶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漏窗两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风采光。上层为楼,与台座等大,分为中殿与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原殿内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牙杖4根、点钟1只、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等,用于昼夜报时用,后又为迎王选妃送诏书之用,后均散失。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改称"碑楼"或"畅观楼"。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大殿为二层,屋顶为歇山顶重檐四落水木结构。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
4、夫子庙遗迹
夫子庙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秦淮河畔贡院西街。宋仁宗景元年(1034),建文宣王庙,俗称夫子庙,为建康府学。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庙东侧建乡试场所贡院。两处历代均有修整、扩建。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明清期间夫子庙地区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业十分繁荣。现存夫子庙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4年逐步修复的,只有100米长的照壁为明代遗物,且为全国保存最大的照壁。泮池边的石栏、大殿后的明伦堂、贡院的明远楼为清代建筑。贡院内保存的明、清时期碑刻22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5、京城墙
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经21年。原建的宫城、皇城已毁,现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原城垣全长34.36公里,高14~21米,宽7~14米,开门13座。现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门4座,水门1座。明南京城墙在建筑设计时就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的28府、118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砖上刻有负责官员和烧窑、制砖人的姓名。现存几座城门,以正南门即中华门最为雄伟坚固。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
南京文化:
【解表】
解表,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吉、吴宏、叶欣、胡忄造和谢荪。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8人之中,龚贤最著名。龚贤(1618~1689)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清凉山扫叶楼,名居处为"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其画法宗董(源)、巨(然),工山水画,善用积墨,常有奇趣,以韵胜,不以力雄。主张绘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其作品给人以祖国山河的亲切感。其代表作品是《木叶丹黄图》、《春山高阁图》、《江天帆影图》、《水墨山水图》等。
【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画图谱。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较为系统,浅显明了,便于初学参考,所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质兄弟等人编绘。分山水谱、兰竹梅菊谱、花卉草虫禽鸟谱三集。每集首列画法浅说和歌诀;次摹诸家画式,附简要说明;最后为名家画谱的仿作。后人又补充了第四集人物画谱。前三集先后于康熙十八年(1679)、四十年(1701),刻印于芥子园,因以为名。芥子园是清初戏曲家李渔之别墅,位于南京周处台门楼附近,为李渔自原籍浙江迁居金陵后建筑。因"地止一丘",故名"芥子"。此园设计精巧,新奇雅致。每逢年节生辰喜庆,或宾朋宴集聚会,必在园中演戏为乐。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南京白话】
南京白话,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南京评话】
南京评话,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南京评话"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
【麻雀蹦】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花香鼓】
花香鼓,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1949年后,花香鼓经过加工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并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中。所唱"鼓词"曲调,成为扬剧的曲调。
【跳当当】
跳当当,民间舞蹈。又名"龙凤胜会"。流行于南京溧水县,相传始自明代。过去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动作基本保持两腿半蹲的"马步"状,上身略前倾,两臂始终伸直,动作舒展,跨步大,有静有动,明显地保留了中国武术的韵味。主要动作有"三星相会"、"过坝"、"百鸟朝凤"、"凤凰三点头"、"犀牛望月"、"枯树盘根"、"童子拜观音"等。整个演出阵容呈八卦形排列,敲击大锣大鼓伴奏,无演唱,酷似锣鼓助威的习武场面。
【金陵鸭馔】
金陵鸭馔,自古以来,金陵人素以喜食鸭馔而著称,南京有"鸭都"之称和"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誉。早在六朝时期,南京不仅有了鸭馔的制作,而且盐水鸭已是南京享有盛名的食品。宋代,南京城盛行用鸭制菜,并有"无鸭不成席"之说。"金陵盐水鸭"被誉为"六朝风味,白门佳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烤鸭能手,便是南宋建康的王立。明代,南京的板鸭已很出名。明代初年,南京流传一首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同时,烤鸭也已闻名遐迩,成为明代宫中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后来,烤鸭的烹饪技艺随着明都的迁移而传至北京,20世纪30年代,北京著名的烤鸭店--便宜坊,还挂着"金陵烤鸭"的牌子。清代,南京鸭馔品种很多,《调鼎集》中"鸭"一节收录的80多种鸭馔中,有几十种属金陵风味。当时,除了各大菜馆烹制鸭馔外,还有众多的专门加工鸭馔的鸭子铺,其中,有名的有"刘天兴"、"金恒兴"、"濮恒兴"、"韩复兴"等八大家。他们烹制的板鸭常用作"贡鸭"和"官礼板鸭"。清末,金陵烤鸭技术又传到了广东。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刺激了鸭馔业的发展,除大小菜馆烹制鸭馔外,还形成了鸭铺行业,最高时全市有156家,鸭馔的年销量高达51万只,并又出现了"濮恒兴"、"刘天兴"、"马恒兴"、"韩复兴"等新的八大家。特别是马恒兴菜馆的著名鸭馔"美人肝"和韩复兴板鸭店的板鸭,尤为精美。20世纪90年代的南京鸭馔,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最好记录。全市1万多户饮食企业中,鸭子铺约有4000户,年销量1500万只以上。烹饪鸭馔的技艺,达到了精湛的程度,鸭子身上的东西,几乎无一废弃,都用来烹制鸭馔,共有上百个品种。名店有"韩复兴"、"魏洪兴"、"江苏酒家"、"东郊宾馆"等几十家。南京鸭馔屡获殊荣,先后有13家企业的15种鸭馔,荣获各种奖励或称号30次。
【高淳阳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台城》演梁武帝故事,称为"目连前传",《九世图》演目连九世轮回故事,称为"目连后传",现在仅存三本《目连》剧本,其他均已散失。目连戏是表现人、神、鬼并演给人、神、鬼共看的一种宗教剧,又叫"太平戏"或"平安神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多在室外演出,演出前后及过程中穿插"祀神"、"驱鬼"等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没有严格的表演程式。1949年后高淳阳腔目连戏即辍演。为继承戏曲传统,保留文化遗产,已将剧本编辑出版。50年代末,江苏省戏剧学校曾举办过目连班。阳腔中保存着多种古老戏曲声腔,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洪山戏】
洪山戏,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抗日战争时期,洪山戏受到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视和扶植,创作演出过许多反映抗日斗争的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洪山戏的专业剧团被撤销,后未能恢复,现在仅有业余演出。洪山戏剧目分为三部分。早期将香火神会中所唱的神话故事改编成一批剧目,如《魏征斩龙》、《唐王游地府》、《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后来改编了一批别的剧种的剧目和民间传说故事。抗日战争以后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洪山戏的曲调,由基本调(七字、十字)、神曲、联弹和杂曲组成,多为一字一腔的说唱型曲调。唱腔为无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锣鼓击节,间或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属板腔体。洪山戏的表演粗犷、朴实、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
【沙洲圩水八鲜】
沙洲圩水八鲜,水八鲜是鱼、菱、藕、茭瓜、茨菰、鸡头果、莲蓬、水芹的总称,南京民间一直有"桂花飘香水八鲜"之说。每逢中秋佳节,是水八鲜大量上市之际,成为南京节日一份特有的情趣。水八鲜尤以南京南郊雨花台区沙洲圩出产的最负盛名。沙洲圩是古白鹭洲之所在,河网密布,水质清纯,因而这里出产的水八鲜较之其它地方更为鲜嫩可口,水八鲜之名实则应为沙洲圩独享。
【夫子庙风味小吃】
夫子庙风味小吃,夫子庙地区是南京小吃的发源地,早在六朝时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国政府时期,随着秦淮灯船的兴起而更加繁华,小小的夫子庙地区,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名店有"奎光阁"、"新奇芳阁"、"蒋有记"、"雪园"、"永和园"、"六凤居"、"五凤居"、"德顺居"、"龙门居"等。还有一家风味独特的"月来阁",是泊在秦淮河上的一条画舫。"雪园"、"永和园"的小笼包子,皮薄、馅大、卤多,每只折纹20多道,蟹黄包子更加鲜美。"新奇芳阁"供应的菜包、酥油烧饼、甜豆沙包、鸡面、干丝、春卷,风味独特。抗战胜利后,"蒋有记"、"六凤居"和"小巴黎",合称为"夫子庙三家"。"蒋有记"以善制牛肉锅贴名噪金陵;"六凤居"以豆腐脑、葱油饼著称;"小巴黎"以女侍招客,颇有洋风。80年代以来,夫子庙小吃空前繁荣兴旺,昔日的老字号"永和园"、"奇芳阁"(即原"新奇芳阁")、"蒋有记"、"奎光阁"、"六凤居"、"包顺兴"(今瞻园面馆)等,得到发扬光大。几十户个体小吃店,身手也不凡。1987年8月成立了秦淮食品研究会,研究秦淮食品,指导所属企业提高菜肴质量,挖掘和创制菜点。从1987年12月起,在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美食月,后发展为一年举办两次食品节。这种食品节,有组织,有计划,力量集中,声势浩大,美食成批,风味独特,吸引了众多的食客。食品节期间,实行开放式经营,邀请北京、天津、南京、成都、昆山、无锡、扬州、镇江等地的名师,来夫子庙献艺。夫子庙风味小吃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有19个品种获得了省级和部级奖励或荣誉称号。国家主席江泽民游览夫子庙、品尝夫子庙小吃后欣然题词"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