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学科教育-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doc

★学科教育-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doc

★学科教育-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doc[摘要]“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应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采用,而且应引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依据、内容选择、实施与评价等。

[摘要]“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应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采用,而且应引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依据、内容选择、实施与评价等。[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一、问题的提出读史使人明智,即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添人们以古揽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历史教育的成效如何?据200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了解历史知识呈“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较为普遍。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但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较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

检查考试中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没有提供足够的让学生动脑思维的空间,学生当然考完就忘。“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历史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种被称为“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已先在上海高中阶段实验的“研究型课程”中进行。在此基础上,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方案正式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构想。“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应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采用,而且应引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那么,如何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目前还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二、研究依据“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

研究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1.从现代教学论看。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论证才得到的,教学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告知学生,而不仅是教给他们孤立的知识。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论。2.从初中生的特点看。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新课程方案的设想》也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敢于质疑,有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景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3.从历史学科特点看。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史料,如:历史遗址、文物古迹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反映和记录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史料,为历史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独特的优势条件。所谓“论从史出”指的就是历史学必须依据史料收集、鉴别和解释才有可能进行。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三、学习内容的选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和依据。

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识。因为新知识的获得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作基础。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由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探究人类的起源;研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等等。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经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以此来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2.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要求。《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历史课程的设计蓝图。它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政治结构的变更,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 的文明史框架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 推动历史前进最根本的力量是生产力。其中,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 的能动要素;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 文明的起点就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因此,通过对现行初一年级 教材中有关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内容的整合,形成《中国古代劳动工具 的演变》等专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和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 改的要求,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3.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历史“是现在 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不仅是指 过去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它还包含人们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因为人类历史在永不停息地发展着,过去、 现在和未来是处于同一条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过去了 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浓缩在现实之中。昨天是今天的基 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其间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例如:明末清初是中国古 代与近代的连接点,探究其间中西文化的交流及中断的原因,对学生如何看待外 来文化,认识对外开放具有现实意义。选择此类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 养学生以古鉴今、认识现实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认识。 四、实施与评价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样,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则是 参与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轨迹,而不仅仅是结果。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及其能力要求,应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过程及其要求应 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任务。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 A.自选一个课题。要求:设计研究方案。内容包括: 对他人所作的类似课题的了解; 实施研究的步骤; 课题成果的形式。 B.组织、主持一项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计划日程表,使其: 符合活动的目标; 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表达清晰,以利大家操作。 用定性法和(或)定量法来评价活动的成功性。 (2)收集和处理信息。收集信息资料,帮助完成任务,要求学生: 会使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因特网等信息来源;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 引用信息资料时,要注明出处。 (3)互相交流。 A.向大家做课题方案或计划或成果的口头陈述,要求学生: 有逻辑地、合乎主题地组织好陈述; 口齿清楚,镇定自若; 对听众的问题作出合适的回答。 B.用文字、图像和(或)声音,进行多 媒体展示,要求学生: 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手段; 熟练使用选定的媒体手段。 (4)与他人合作学习。 学生参加一个小组; 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分担的责任,并确立目标和安排时间; 检查进展情况并做必要调整。 五、实施效果 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写的学后感、小论文,编辑的历史小报、制作的多 媒体演示文稿等作业看,学生收获很大。

1.具有了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收集资料是学科能力中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 习的一个重要目标。首先,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例如:开出参考书 目、列出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 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 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 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2.初步培养了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这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 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因为,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 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较高水准的思维;而写作是以文字的形式 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较深刻的思维和较强的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不可 能很好地完成的。在学习《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后,学生们自选课题撰写小 论文,题目有《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 徐光启身上得到的启示》、《交流港口的独特文化》、《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 略者之比较》、《漫谈闭关锁国》等,显示了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 维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 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有所思,学 有所悟,学有所得。 3.初步形成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背诵版
下一篇: 张博、孙兆阳 | 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