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翘起地球。人类在探索温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要设定了一个支点,就能开启探索的漫漫征程。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
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以水银作测温物质,定冰的熔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方法创立了华氏温标。也就是我们说的华氏度,单位是℉。目前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普遍较多使用的就是华氏度。
1740年瑞典人摄尔修斯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温度进行分度。两点间作100等分的方法创立了摄氏温标。也就是我们说的摄氏度,单位是℃。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的温度计量方法,包括中国。
直到1848年开尔文勋爵威廉·汤姆逊 ,引入一个绝对0度的概念,威廉·汤姆逊提出,只要选定一个固定点,就能确定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文勋爵(威廉·汤姆森)在其论文《关于一种绝对温标》中写道,需要一种以“绝对的冷”(绝对零度)作为零点的温标,使用摄氏度作为其单位增量。从此不但极大的带动了热力学的发展,而且也为我们温度的探索上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支点。
绝对零度是如何定义的
绝对零度是由开尔文勋爵提出的热力学的最低温度,是粒子动能低到量子力学最低点时物质的温度,等于摄氏温标零下273.15度(-273.15℃)。但是绝对零度是仅存于理论的下限值,并不能真正达到。
为了纪念开尔文勋爵的贡献,热力学的单位就被定为开尔文,单位是K,它的刻度变化与摄氏温度相一致,因此温度变化1摄氏度,也就相当于变化了1开尔文。
开尔文是热力学温度的计量单位。它现在也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即:长度m,时间s,质量kg,热力学温度(开尔文温度)K,电流A,光强度cd(坎德拉),物质的量mol。而这些单位都是现代科研的基础支点。
随着热力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温度的认识更加接近于本质
人们更多的发现物质的温度取决于其内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动能。根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粒子动能越高,物质温度就越高。理论上,若粒子动能低到量子力学的最低点时,物质即达到绝对零度,不能再低。然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绝对零度永远无法达到,只可无限逼近。因为任何空间必然存有能量和热量,也不断进行相互转换而不消失。所以绝对零度是不存在的,除非该空间自始即无任何能量热量。在此一空间,所有物质完全没有粒子振动,其总体积并且为零。
绝对零度的气体实验
就在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的十九世纪,物理学界仍然普遍相信热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物质("热质说")。直到在1799年时汉弗里·戴维在真空容器中,使二块冰互相摩擦,最后变成水的实验,证明了热质不存在的结论,并认为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
然而早在178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就发现,在压力一定时,温度每升高1℃,一定量气体的体积的增加值(膨胀率)是一个定值,体积膨胀量与温度呈线性关系。
有了这种完美的对应关系,使得对于热力学上这个绝对零度点的确定成为可能。绝对0度,代表着物体分子没有动能和势能,也即是说在绝对0度温度下,空气内的分子将不再运动,气压和气体体积将变为0。
起初的实验得出该定值为气体在0℃时的体积的1/269,后来经许多人历经几十年的实验修正,其中特别是1802年法国人盖·吕萨克的工作,采用理想气体的模型修正后确定该值为1/273.15。
由此定值1/273.15的取得,在摄氏度和热力学温度就架起来了一座桥梁,理想气体的等容和等压实验数据的延长线都交于一点,即在温度坐标轴的t=-273.15℃处,由此而确定了绝对零度的理论数值。如下图所示。
从黑体辐射到恒星光谱
随着热力学温标这个支点的确立,人们对于温度的探索也深入到了茫茫宇宙。
人们发现,任何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辐射出的电磁波频谱,只与其温度有关。我们就可以据此,通过测量它发射的电磁波的频谱,来反推它的温度。
因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各种物质由于其结构不同,对电磁波的吸收也不同,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征性的吸收光谱,只有特定的谱线会被吸收,在连续的谱线中被吸收的部分就会形成明显的吸收暗线,所以检视光谱中被吸收的谱线,不但可以推断出观测对象的物质成分也可以推断出物质的温度。
为了方便这种研究物理学家们还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以此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黑体就是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波长的外来辐射完全吸收而无任何反射的物体,但是却可以向外辐射,这就是通常称的黑体辐射或者热辐射。
太阳光的极为宽阔的连续谱以及数以万计的吸收线和发射线,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太阳信息宝藏。如图,太阳光谱黑线的部分就是吸收线。
科学家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的全太阳光谱
随着人们的实验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与恒星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光谱,目前常用哈佛光谱和摩根-肯纳光谱。
哈佛光谱
利用黑体辐射,我们不但可以研究恒星的物质和温度,也可以测定来自宇宙深处的温度信息。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270.15℃, 星际尘埃-260℃,到数千度、数十万度的的宇宙天体,人类都能得以探知。
在布莫让星云,人们甚至探测到了-272℃的低温,比绝对零度(-273.15℃)仅高1.15℃,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温度低于背景辐射的天体,也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冷的地方。
布莫让星云
人类创造的最高温度
随着粒子物理学的发展,逐渐打通了粒子领域与热力学的桥梁,电子伏能量单位也与开尔文发生了关联,即1eV=11605K。从此也就能计算粒子层面的温度,也包括核反应的温度了。
据报道,40000亿℃ 是人类创造的最高温度。科学家通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重离子实验探测器(ALICE)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人造温度,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瞬间超过了此前4万亿度等离子体流温度记录的38%。
从简单的温度计,到绝对零度的确立。人类从一个热力学温度的支点开始,开启了传奇探索历程,而这个传奇也必将继续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