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给“酶”加点料,让课堂添滋味——新教材“酶”一节的变化

给“酶”加点料,让课堂添滋味——新教材“酶”一节的变化

给“酶”加点料,让课堂添滋味——新教材“酶”一节的变化小改变,大启发,补充科学史,加入新实验。

酶科学史流程图_酶研究进展_酶的研究历史

曾有学生在对学弟学妹们的毕业寄语中写道,哪怕是课本上最不起眼的一句话,写下它也耗费了无数的心血,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的时光,怀着感恩敬畏的心来阅读手中的课本,自然能够与知识有更好的交流。

每每读到科学史,我就觉得她说得这句话尤其有道理。

现在,在备课酶这节课的时候参考新旧两本教材,还是九页内容,但又不止九页内容,变化的内容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01

翻开新教材76页,斯帕兰扎尼依旧举着小笼子帮助同学们开启酶的学习。这个实验,将学生们带入了化学消化的思考,学生们非常容易联想到胃里面的物质能帮助消化,进而联想到胃里的胃蛋白酶可以消化肉块。

但从斯帕兰扎尼发现肉块可以被化学物质消化,到胃蛋白酶能够消化肉块,这中间的联系是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填充的,在知识的生成上并不流畅,更麻烦的是,若不加引导,学生会出现斯帕兰扎尼发现了胃蛋白酶的错觉。

新教材的内容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酶研究进展_酶的研究历史_酶科学史流程图

这段话不仅对科学史做了补充,将发现消化肉块的物质的这段历史交代的非常清晰,而且还将胃蛋白酶的发现过程填补起来,打通了从化学消化到胃蛋白酶的这条知识脉络。

02

在“科学方法”一栏中对于自变量的举例中做了如下改动。

酶科学史流程图_酶研究进展_酶的研究历史

对自变量的举例加入了“加热”这个条件,而不是仅做两种催化剂的举例。这样的改变更能与实验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自变量“不同条件”相呼应。

旧教材关于自变量的举例只有氯化铁溶液和新鲜肝脏研磨液,没有举加热的例子,阅读起来,学生容易将“加热”条件从整个实验中隔离出来,只比较两种催化剂的不同来作为自变量比较,其实“加热”也是自变量“不同条件”之一,若忽略“加热”这个条件,只比较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的话,自变量就应改成“不同催化剂”更加合适。在此对自变量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辨析12组实验,13组实验、14组实验、134组实验和1234组实验,引出不同的自变量,加深学生对自变量的理解。

03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图解也做了改变,图中比较了没有酶、无机催化剂和有酶三种条件。指明无论是无机催化剂还是酶均是因为降低了反应活化能而加快了实验反应速率,而酶降低的活化能更多,酶促反应速率也就更快。

酶研究进展_酶的研究历史_酶科学史流程图

在酶的本质探索里先讲了我国夏禹时代的“酒母”,然后再介绍科学史中关于引起发酵过程的原因的争论,这段写在前面的文字彰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我国悠久的酿酒历史。

酶研究进展_酶的研究历史_酶科学史流程图

补充了探究酶的专一性的实验,用探究实验来生成酶的专一性知识,替代了旧教材中关于钥匙和锁的比喻,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思维。

酶科学史流程图_酶研究进展_酶的研究历史

最后一段点明了与光合和呼吸有关的酶在不同的细胞器中,强调结构与功能观。

酶科学史流程图_酶的研究历史_酶研究进展

备课新教材,在“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中加的这些料,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滋味。

上一篇: 蓝藻去酰基化酶CddA研究历程回顾
下一篇: 《台湾历史研究》征稿启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