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摘要]匈奴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试从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概况、匈奴的兴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匈奴与西域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摘 要]匈奴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试从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概况、匈奴的兴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匈奴与西域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西汉;匈奴;丝绸之路;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 K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469(2009)05-0029-05

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学术界多以西汉“凿空”西域、各朝政府政策以及南北各条线路等为重点,极少论及西北诸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以笔者浅见,匈奴的兴衰便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经印度、中亚、西亚,进而连接北非和欧洲的古代陆路交通路线的总称,是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主干线的开辟和畅通始于汉武帝时期,而匈奴兴盛并与丝绸之路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亦为西汉中前期。从经济社会、政治军事诸方面看,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关匈奴的史料繁多,本文仅以《史记》、《汉书》等所见史料为主,结合国内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作一管窥。

一、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概况与丝绸之路雏形的历史渊源

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衰落于公元一世纪,在大漠南北及西域地区活跃了三百多年。古代丝绸之路的大部正处于匈奴活跃的广大地域,其形成与发展也和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1、匈奴的兴起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其族源应包括原先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史记·匈奴列传》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1]先秦时期, 匈奴业已兴起。据林幹先生考证“,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之末,匈奴的骑兵已经常常出没并深入当时的楼烦一带,以致对燕、赵的威胁很大”[2]。至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单于,之后征服许多邻族,匈奴开始兴盛,“控弦之士三十馀万。“[3]《史记·匈奴列传》载“: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4]

匈奴兴起后,经过东南西北的征伐,其版图东至东胡故地,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西至葱岭以至于葱岭以西,由此,北方及西北包括西域的大部分国家,都役属匈奴了。而《汉书·西域传》载 :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 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 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5]此南北两道亦正是张骞通西域后所形 成的丝绸之路的主要路段。据此,匈奴在汉通西域之前统一北方以至称霸西域,客观上有利于其控制的广大西北地区统一的经济贸易的进行及社会文化的交互传播,这就从地域范围上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某些基础。

2、匈奴的经济社会概况

匈奴是一个以畜牧与狩猎为主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上说: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6]。另据《汉书·匈奴传》载“: 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孰”[7],颜师古注曰:“北方早寒,虽不宜禾稷, 匈奴中亦种黍穄”[8]。他们除在本部耕种之外,在西域还有骑田,《汉书·西域传》载:昭帝时,嫁至乌孙的解忧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9]。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匈奴的商业活动。由于匈奴人主要依靠畜牧与狩猎,农业尚未居于支配地位,手工业亦不足以自给,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东西,包括上层贵族需要的奢侈品,必须从其他地方输入,因此匈奴人十分重视商业交换。匈奴人很乐于与汉人互通关市,即使匈汉战事不 断 ,交易也没有中断。《史记·匈奴列传》上说“今 (武) 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10]后来, “匈奴绝和亲,攻当塞路,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11]。

匈奴人乐于与汉人交易的原因有二:一是匈奴人,尤其是其统治者想丰富其生活享受;二是他们把交换来的汉人物品转卖他人从中取利或交换别的物品,即匈奴是将汉人物品运到西域诸国包括大秦的中间人。[12]据林幹先生考证,匈奴人除了和南面的汉人进行交换外,还可能和东面的乌桓人、西南的羌人,以及西域各族发生商业交换,并通过西域间接和希腊人及其他西方各族人民发生交换。诺颜山第六号匈奴墓葬就出土了很多希腊人制造的丝织品;同一墓葬内还出土了三幅足以反映匈奴对西方各族的交换关系及其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刺绣画。[13]

匈奴特有的经济社会状况及其对商业贸易的重视,既促进了匈奴自身与西北及中亚各国各族的经贸往来,又加强了包括西域在内的广大西北地区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联系,这便在实质内容方面促成了丝绸之路雏形的形成。

二、匈奴的盛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对丝绸之路形成的客观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的形成,缘起于西汉对西域的“凿空”,这和匈奴的盛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据《史记》记载,早在夏商周时代,匈奴已开始与中原发生关系,经常“侵 盗暴虐中国”[14]。至战国时 “,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15]。三国即燕、赵、秦,为拒匈奴 ,三国皆在北方修筑长城。《资治通鉴》“始皇帝三年”说 , “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16]。大体上 ,匈奴的逐渐强盛是在头曼单于时代,而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则是在冒顿就位之后,故《史记·匈奴列传》里说“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17]。

西汉初期,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在击败东胡、月氏及北边诸国之后空前强大,对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造成莫大的威胁。高帝七年 (前200年) 冬,高帝亲率三十多万兵北征匈奴“,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18]。白登之围后,汉使刘敬赴匈奴结和亲之约。此后,匈奴仍不断盗寇入边,有时还大举入寇,汉王朝亦时有反击,但自高帝之后,经孝惠、吕后以至文、景,六七十年间,和亲一直是西汉王朝初期与匈奴关系的主流。西汉王朝在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即位时国力已很充实。武帝为了从根本上排除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先后部署了几次带关键性的重大战役,即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三战之后 “,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19]。此外,宣帝本始三年 (前71年) ,汉组织了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夹击匈奴,对匈奴打击巨大,《汉书·匈奴传》说“:然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20]这也是西汉时期汉匈战争以来最后的一次大战,结果匈奴惨败,从此大为衰弱。

由于匈奴对西汉王朝北方的侵扰而引发的战争及其失败,给匈奴带来严重的恶果,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匈奴的人口和牲畜大量被俘和死亡,使之趋于衰弱;二是匈奴因战败退出许多适于游牧的地区,从而影响畜牧业生产;三是匈奴属部的瓦解;四是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分裂和内讧,出现“五单于争立”局面[21]。以上战争恶果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匈奴的渐趋衰弱,并促使呼韩邪单于内附。至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于汉,北匈奴留在漠北,并于公元91年后西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 “(永元) 三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 ,逃亡不知所在。”[22]其时, “北单于率领一部分人众逃往乌孙及康居, 匈奴奴隶制政权全部瓦解”[23]。

西汉王朝特别是武帝时,一方面从北边正面打击匈奴,另一方面特别注意沟通西域诸国,从西边侧面削弱匈奴。据史书记载,汉之所以要沟通西域,目的是要“断匈奴右臂”[24]。于是武帝为了攻破强盛的匈奴,除了用武力正面征伐外,还联络西域诸国以使匈奴失去援助,孤立匈奴,便于击败。这样,匈奴在北方的兴盛及其对中原地区的 不断侵扰,其结果是,汉王朝一方面与匈奴亦战亦和于北边,一方面通使西域于西边,最终汉王朝不仅征服了匈奴,而且控制了自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大地区。据此可以推定:其一,匈奴在北方的强盛对汉王朝形成巨大威胁,迫使汉王朝在北边亦战亦和的同时,使张骞通使西域以断匈奴右臂,客观上促使汉对西域的了解与联络并最终得以控制西域;其二,匈奴力量由盛而衰及其与西汉战与和的背后,是汉王朝在北方与西北尤其是在西域广大地区势力的不断增长,最终控制了自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大地区,这直接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中亚诸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从而为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匈奴称霸西域时期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历史性退出

匈奴与西域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这也是我们考察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方面。

1、匈奴称霸西域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匈奴初兴的时候,与西域的关系难于考证。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头曼时“,东胡强而月氏盛”[25],可以说其势力尚没有伸张到西域。至冒顿杀父自立,始大举攻伐西域各国各族,并最终称霸西域。冒顿自立单于不久,便大破东胡“,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26]。匈奴西征大月氏的结果是,不仅将大部分月氏人逐出故地,占据敦煌、祁连一带,也将势力从此伸向西域。《史记·匈奴列传》又说 : “(匈奴) 以夷灭月氏 ,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 ,并为一家。”[27]故《史记·大宛列传》这样描述:“ 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28]可见,经过对西域诸国的一系列征战,天山以南的西域诸国固受其控制,乌孙及乌孙以西的大宛、康居等国也都畏服匈奴,至此,匈奴已称霸西域。

匈奴称霸西域后,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更加密切。可以说“,匈奴征服西域主要是为了奴役和掠夺”[29]。匈奴伸张其势力于广大西域之后,采取了多种统治和管理方式。一是对于侵占的地方由其部众及人民前去居住,敦煌、祁连及伊吾一带皆属此类。二是对于被征服的部族或部落,强迫他们迁移到匈奴去。三是对于有些国家与部族,匈奴则派遣高级官吏驻在那里勒收赋税,进行统治管理。《汉书·西域传》载: “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 ,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30]僮仆都尉之所以常居焉耆、危须、尉黎等地,是因为这三国地处西域之中,是西域的交通要道。僮仆都尉的任务,一则镇压和治理西域各族人民,二则征收西域各族人民的赋税。陈序经先生认为,西域人民不仅在经济上受匈奴剥削,还要为匈奴当兵或服役。他援引王先谦《汉书补 注》述沈钦韩说: “僮仆都尉盖主简阅人口。”所谓简阅人口,就是清查人口,其目的大致有二 :一则为着征收赋税,二则在战时或必要时抽调丁壮去 当兵。[31]

笔者认为,控制了西域的交通要道,也便控制了丝绸之路,这是僮仆都尉设置的一个重要作用。匈奴称霸西域后,通过控制西域这片广大地区,进一步开展其一向重视的商业活动。西域诸国以至最远的大秦,都喜欢汉人的丝绸,不过汉人与西域的交通一向为匈奴所阻隔。自冒顿灭月氏,服乌孙、呼揭、楼兰及其旁二十六国后,匈奴完全垄断了汉人与西域贸易交通的路线。西域诸国既不能直接与汉人交易,也就不得不依赖匈奴做中间人。 岑仲勉先生在其《隋唐史》中指出“, 匈奴早已运用 (北道) 为转输华丝于西亚罗马之通途”[32]。诺颜山第十二号匈奴墓葬出土了较多的丝织品,其中有两幅绣有西域和中亚各族图案的刺绣画,就很能反映匈奴与西方的交换关系和文化交流。[33]在汉未与西域诸国直接交通之前,匈奴的势力一直伸张到葱岭以西的安息,从而得以垄断广大西域地区的贸易,就是在汉与西域诸国直接交通之后,这种贸易优势仍远非汉人所能比。从《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这段话可见一斑: “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 ,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34]可见 ,匈奴以其政治优势取得的贸易优势,使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匈奴在称霸西域期间,以多种方式统治和管理相对统一的广大西域地区,并积极开展其一向重视的商业活动,这客观上有利于其自身与西域及其以西诸国的经济贸易和政治文化等的交流,并使其成为西域诸国包括大秦与中原贸易交通的 中间人。匈奴在广大西域活动的地域范围和贸易交通的形式与内容,可视为丝绸之路产生的“雏形”。这一时期,可以看作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最为重要的时期。

2、匈奴与西汉对西域的争夺

西汉初期,由于匈奴的强盛,自高祖至文帝、景帝,主要奉行和亲政策。武帝即位后国力充盈,已足以反击匈奴,遂断绝和亲。作为反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从而展开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班固有一段论赞较好地点明了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原因: “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35]

西汉争夺西域的方法有二:一为外交,一为武力。前者如张骞先后出使大月氏和乌孙,汉与乌孙联姻等;后者主要有楼兰、姑师之役,征伐大宛等。关于西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具体过程,《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均有详尽记载,此不多言。而关于争夺的一系列结果,《汉书·西域传》中这样概述: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 据两关焉。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36]至宣帝时“,乃因使吉并护北道 ,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 自吉置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 域”[37]。《资治通鉴》说:“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不可者诛伐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38]西域都护置,僮仆都尉罢 ,“匈奴势力从此退出西域”[39],西汉取代匈奴而控制了西域。

匈奴与西域的关系,起于匈奴的兴盛而称霸西域,止于西汉与之对西域的争夺而取代匈奴控制西域。而匈奴与西汉争夺西域的结果是,西汉控制了西域,匈奴势力从西域退出。失去了政治统治权,匈奴在西域的贸易垄断地位也随之失去,也便失去了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性地位和作用,替而代之的是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对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

四、简要结论

匈奴在历史上活动的特定地域与时期,使其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西汉时期匈奴的经济社会、兴衰历程及其与西汉和西域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匈奴在北方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状况,使其从地域范围与实质内容两方面促成了丝绸之路雏形的出现。

第二,匈奴在北方的强盛,客观上迫使汉王朝“凿空”西域,并与之争夺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最终西汉取代匈奴控制西域,使中原从此直接沟通西域,从而为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匈奴称霸西域期间在西域的经济贸易及政治文化活动,可视为丝绸之路形成之前的“雏形”;而汉王朝控制西域后,随着匈奴势力从西域退出,匈奴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历史性地退出了。

参考文献 :

[1][3][4][6][10][11][14][15][17][18][19][24][25][26][27] (汉) 司马迁. 史记.匈奴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13][21][23][33] 林幹.匈奴史[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

[5][9][30][35][36][37] (汉) 班固. 汉书·西域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7][8][20] (汉)班固. 汉书 ·匈奴传[M].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2][31][32] 陈序经. 匈奴史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38]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22]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8][34] (汉) 司马迁. 史记·大宛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9][39] 余太山主编. 西域通史[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编 者 按:原文载于《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上一篇: 国台办:两岸史学界携手合作共同研究抗战史 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篇: 大五人格脸谱「建筑师、探索者、支持者、控制者帮您认知竞争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