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看到月球表面的高山、环形山和平原,人类从此告别了用肉眼观测月球的历史。
“对神秘宇宙的体验、感悟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宗教、艺术和思想发展变革中的原发动力之一。”72岁的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一部人类思想史,与天文学有关的学说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与所有学科一样,围绕天文学的探索之路,却始终是一条曲折之路,它需要人类认识的智库,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因此,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人类对于宇宙、对于自身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认识宇宙,认识人类自身,一直是人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永恒命题。”欧阳自远说。
太空探索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
50年前的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1961年4月,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造访太空的人。8年后的7月21日,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印时,这位美国宇航员留下了一句载入人类史册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只差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23次月球探测中,成功率不到50%。
但是,牺牲从来没有阻挡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人类的太空探索,不仅仅是为了圆一个古老的飞天之梦,更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疆域的拓展。”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正如叶培建所说,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今天,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正日益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在叶培建将近40年的航天事业生涯中,参与研制的数十颗卫星同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的在太空中对地球开展资源调查与监测,有的在监测气象和局部环境的变化,有的在监测地震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没有人知道太空有多辽阔,同样没有人知道太空探索我们能走多快多远
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科学探测。就如同面对大海,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一样,面对无垠的太空,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自身家园、自身命运的思考多了一份理性。
现代航天事业的发端,原本源自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但如今,美俄两国携手共建国际太空站,在太空领域正在进行着日益紧密合作。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文明成果,就像永恒的星光,映衬出了大国争霸的浅薄。
今天,航天领域的合作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出现在了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场的观礼台上。在不远的将来,从嫦娥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数据,将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
寂寞嫦娥舒广袖,传说中的嫦娥也许在广寒宫中寂寞一生。但嫦娥一号卫星并不孤单——就在她奔向月球的时候,行走在太空中的各类飞行器达上千颗。
美国科学家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目前已经飞行到距离太阳150亿公里的地方。根据传回的数据分析,它正在脱离太阳系,真正进入银河系的空间,成为人类发射的跑得最远的航天器。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太空探索,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
很多年之前,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他后来死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被人们问及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因为山就在那儿。”珠峰就在那儿,太空就在那儿,月球和其他行星就在那儿,人类获得知识与进步的希望就在那儿。
——这,也许就是中国开始“嫦娥奔月”的终极目的之所在。
“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传说,在今天这个明媚的秋日开始变为现实。
随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太空,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绕月探测,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在实现人造地球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8日,由国务院批准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正式由国防科工委发布。该规划确立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启动并实施的五项航天重大科技工程。
第一项是载人航天工程。“十一五”期间,将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我国的"绕月"工程是和平利用空间的工程,可以极大地带动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对利用空间资源进行探索。当然,我们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也应该在对月球的探索上作出我们的努力。”张庆伟说。而这个“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带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大步向前,特别是卫星等相关产业化步伐将加快。记者注意到,我国有关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正在拟定之中,卫星应用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即将到来。
据国防科工委网站消息,国防科工委近日印发了《“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日前接受采访,对相关热点进行解读,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规划》主要内容。
2007年10月11日上午9时,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做强做大航天产业”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说:通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具备了五个大的能力,这是一个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必不可少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