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跟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有语言和文字。汉字的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构造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反映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来记录信息,这就是甲骨文,一种脱胎于绘画方式的象形文字。
有统计显示,截至现在,中国甲骨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多片,单字数量已有四千字。现在我们平日里常用的汉字也就三千个左右,甲骨文的数量显示当时能被用来完整地记录大量生活信息。
甲骨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王室占卜的情况。而王室占卜往往涉及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比如农耕、婚假、生育、疾病、打猎、祭祀等,也就等于从中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形和历史。
从象形的甲骨文演变到现代的简体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字形发生了许多变化,简体字已经脱去了象形的一面,但仍延续了象形文字对事物含义的诠释,我们可以轻易地从一个字的结构看到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想讲述的故事。
每当看到甲骨文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感叹和佩服古人的智慧,能发明和利用这些简单抽象的线条造型创造出这么大量的文字,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记录了下来。也不得不敬佩研究甲骨文的文字专家们,凭着努力不懈的钻研破译出远隔数千年前的这些神秘文字,从中窥探到古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历史文化。
如果不是经过专家解读,我们普通人盯着甲骨文看半天,估计也难以理解它们的含义。
专精于甲骨文研究的知名文字学家许进雄所著的《文字小讲》套书,特意挑选了100个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分为人体、农业、娱乐、工艺、器物、服饰、出行、居住这八大主题,从甲骨文的字型含义进行解读,分析该字的构成意义、文化渊源、历史典故、生活故事等,通俗易懂,充满了趣味性。
这100个精选字都进行了演变展示,从商代甲骨文到两周金文、秦小篆、现代楷书,各具特色又有所关联。甲骨文的字形本身就是生活的反映,也充满了故事感。通过作者博古通今的讲述,这些字好像活了起来,原来在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涵义和有趣的故事。
比如,我们每天要穿的衣服的“衣”字,指“有交领之上衣形”。汉代的服装有着交领的设计,后来领子才慢慢成为常式。
“衣”字现在看来简单的笔画,从甲骨文开始字形发生了一些演变。在甲骨文中,“衣”字像一件上衣,现代的简体字还可以看出过去的影子。但是如果单独看甲骨文,我们就未必能想象得到它是什么字了。
原来在中国的传说中,黄帝是衣服的创制者,在此之前古人们是经常不穿纺织的衣物的。衣服从黄帝开始成为社会的规制,天天都要穿着,同时衣饰也有了阶级的表征作用,能表现个人性格或身份。
这也说明当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达,个人财富和身份开始凸显,衣服便有了重要的用途,就是进行社会地位的识别。一个简单的“衣”字,就有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内涵。
再看“车”字,简体字的笔画十分简单,但是甲骨文则很复杂,不过的确是非常象形,一眼就能看出字里包含了马车的两个轮子和舆架等构造。
在四千七百年前的黄帝时期就发明了马车,但那时的主要用途是军事需要,而不是日常的交通运输,能坐马车的也多是王公贵族。商代遗址出土的马车十分精美,商代的贵族为了炫耀,给马车加上很多繁杂奢华的装饰。
要驾驭马车的要求很高,需要专人经过长期训练才行,也只有王公贵族才养得起这样的人才,所以平民百姓很难有马车坐。直到汉代晚期以后,牛车才取代马车成为全民交通工具。
“登”字可以说跟马车有着密切联系,商代的马车很高,因此要上车必须放置一些垫脚物才能登上去。从早期的矮木凳到后来以石头雕刻、制作讲究的“乘石”,这个小小的脚下之物也被用来表现贵族的身份。
甲骨文的“登”字主要就体现了这个垫脚凳和动作。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看到这个甲骨文时,大概会跟我一样以为这个垫脚凳是一只火炉吧,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哈哈哈!
汉字就是这么有趣又有丰富的意涵。中华文明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热爱,就从汉字开始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