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育研究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一、概述(一)含义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贯穿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一、概述

(一)含义

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贯穿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数量和质量是判断教育学科发展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作用

1.在选题环节上,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在研究过程中也要借鉴相关文献知识,在总结结论时也要有相关文献给予启发。

2.在研究方法上,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收益。

二、种类与主要分布

(一)种类或等级:依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1.一次文献:又叫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一般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具有创造性和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又叫检索性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加工整理,一般包括题录、书目、 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

3.三次文献:又叫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文献,一般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具有综合性、浓缩型、参考性。

(二)主要分布

1.书籍: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时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报刊:报纸和期刊。报刊出版周期短,可以及时反映研究新进展和动态。

3.教育档案类:包括年鉴(研究教育经典投入最可靠来源)、教育法规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

4.电子信息检索系统:即数据库。

5.专家询问:即与专家、学者等进行交谈。

6.非文字资料:如校舍、遗迹、绘画、歌谣、出土文物。

三、教育文献检索过程

(一)过程: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对文献的加工)

(二)方法

1.顺查法

(1)含义: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发方式去查找,以课题研究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

(2)优点:多适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情况,多用来进行历史发展梳理。

2.逆查法

(1)含义:以自己的课题研究时间为检索始点,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又叫倒查法。

(2)优点:多用于新文献的搜索和新课题的研究,偏向于对现状的查找。

(3)缺点: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查。

3.引文查找法

(1)含义:是以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主题的文献的过程,又叫跟踪法。

(2)优点:文献设计范围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

(3)缺点: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资料往往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文章旧且过时。

4.综合查找法:最常用,综合采用上述方法。

(三)要求

1.全面准确的检索教育文献

(1)检索要全面,即全面性:不仅要搜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文献,还要搜索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文献;不仅要查找中文还要查找外文;不仅要查找现在的还要查找过去的;不仅要广泛查阅自己特定范围内的还要查找特定范围外的。

(2)检索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包括内审法和外审法

(1)外审法:即初步筛选,判断文献是否真实,是否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在什么地方完成,写作创作背景、版本等。

(2)内审法:即高级筛选,主要判断具体内容属实与否,确定文献本身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包括:文字型文献互证(看文献之间是否可以自圆其说);实物证明(如三角互证,即文献、访谈调查等资料、文本资料要一致);历史背景对照;研究作者立场和基本观点、学识能力、品德威望、偏见和动机等;文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即有无遗漏、误差;文献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即有无偏见、歪曲、篡改等迹象。

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四)电子资源数据库的选定

常用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1.中国知网(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是中国知网的核心资源,目前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

2.万方数据:是互联网领域集信息资源产品、信息增值服务和信息处理方案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商。

3.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同时是国内各省市高校文献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检索词的设计

检索词是指能概括要检索内容的相关词汇,包括题目、关键词、主题、摘要或全文检索等。检索词要精心设计,以免出现漏检。

四、文献分析

(一)文献计量分析

1.含义:文献计量分析是指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定量的分析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地方法。

2.特点:文献计量分析注重量化。

3.内容: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统计特征有出版物(如图书、期刊、报纸、专利等文献物理载体)、科学术语(如主题词、关键词)、著者、引证文献和被引证文献(引文分析)、读者、文献利用情况(如文献的阅读数、借阅数等)。

(二)文献内容分析

1.含义: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特点:

(1)系统性:是指其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定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

(2)客观性: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葱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第一,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第二,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这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3)定量性: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3.可以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

(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即报纸、期刊、教材等;

(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录音等;

(3)影像记录资料:包括教学录像、学生活动录像等。

五、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一)含义

是对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研究问题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概括与评论。

(二)作用(基本内容)

(1)阐述已有研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客观,述)

(2)综述者的评价、建议、预测(主观,评)

(三)格式与内容

1.绪论/序言:综述撰写的学术背景、目的、意义与基本内容

2.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

3.当前研究状况与评价

4.趋势展望

5.研究改进建议

6.参考文献

(四)基本要求

针对性、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注意区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及研究的问题

2.研究方法:确定文献资料的分析范围(文献的时间跨度及主要分布)、分析维度和分析的程序

3.正文部分:这是文献综述报告的主体部分,视研究课题涉及范围大小而定。

(1)分阶段系统理清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说明每一时期该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及取得的重要进展;

(2)重点阐述该课题范围内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争论的不同观点、代表性著作及事件;

(3)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

4.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及论文)

文献手段重要历史研究是什么_文献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_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手段 文献

上一篇: 《历史是什么》读书笔记
下一篇: 我的历史观 | 汤因比播报文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