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集山水奇境、思想文化、繁华集镇、田园风光于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人文生态景观杰出代表。当四方游客惊艳于武夷山水奇绝和茶香悠远,却少有人熟知它也是在闽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悠悠历史长河为当今的武夷山市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共8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传统村落14处,国家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不可移动文物380余处,古树名木3540余株,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以及广泛分布于村镇乡间的大量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武夷山地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将武夷山脉北段即今武夷山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列为禁建区加强保护,并在武夷山的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设立保护机构。
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武夷山市历届政府积极开展大量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建立科研实验区、生物研究中心、武夷山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加强对武夷山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并先后于1973年、1982年和1987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1999年武夷山市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6月,武夷山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福建省保护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条例(草案)》,标志着武夷山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全面进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历史新阶段。
为适应新时期和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工作,2011年起,武夷山市编制了《武夷山下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武夷山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等一系列保护规划和专项规划,同时对全市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进行摸底统计,推动历史建筑登录、公布和保护工作。2018年,同步编制的《武夷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和《武夷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标志着武夷山市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紧密结合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题,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后,水美城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初见成效,历史文化街区、古街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工作逐步深入开展,城乡居民生活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今的武夷山市,山水与人文交织,传统与现代辉映,“一城一渡一洞天,一河五溪玉带连”的城市特色风貌格局基本形成,千年古城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借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展契机,这座碧水丹山间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一座文化名山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地,历代骚人墨客留下大量文学艺术作品。据清初董天工《武夷山志》载,武夷诗词始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宋元而后渐多,如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纲、黄道周、袁枚等,流传至今的有1400多首。宋明以来,为理学大儒杨时、游酢、朱熹、王阳明等所长期盘桓、居留,被誉为“道南理窟”、“闽邦邹鲁”,尤其是寓居崇安40余年之久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武夷山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理学一代宗师。当代学者蔡尚思评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今武夷山留下了朱熹等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众多的摩崖题刻,至今尚清晰可辨的宋朝以来的岩刻有450多处,是我国乃至世界研究以理学文化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武夷山宗教文化与理学文化相得益彰,影响广泛。早在8世纪中叶,武夷山即创建道教天宝殿,并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中的“升真元化洞天”; 10世纪中期,武夷山被钦定为道教名山,冲佑观为全国九大名观之一。11世纪以后,武夷山道教和佛教保持了相当长的繁荣时期,武夷山跻身佛教“华胄八小名山”。宗教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全山,据史书记载,武夷山在鼎盛时期共修建寺庙、祠堂、宫观和书院多达187处。
八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武夷山早期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武夷山岩洞之内的古代越族人部落首领遗葬(今发现之一号船棺,经测定为距今约3840年,在现今国内外发现的十几处悬棺葬中年代最久远)表明武夷山地区在公元前19世纪已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架壑船棺、虹桥板等随葬品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历经数千年斗转星移,武夷山地区成为闽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今2000多年、占地48万平方米的西汉闽越王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城村村,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其创建选址、布局、建筑技术和风格均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已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4000多件,其中花纹空心砖、铁矛头、铁犁铧、铁五齿耙、铁三股鱼叉、回形陶水管道、宫内浴池等均是全国同期同类文物之最。遗址上一口水井至今保存完好,水质优良,被称为“江南第一井”。
武夷山市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南门古街区位于武夷山市中心的环岛东路以南,西邻武夷大道,东南面为崇阳溪。崇阳溪沿南门街一侧的青龙码头,是闽赣古道上著名的水陆转换口岸,这使南门街成为了水陆运输发达、商贾云集的知名商埠。在青龙码头中段的妈祖庙、江西会馆、天主教堂、南兴寺等为商人服务的会所、庙馆也随之兴建。从宋代至解放初期,南门街一直是武夷山最繁华的商业街区。现今,南门街是武夷山市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古街,南门街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馀庆桥和为数众多的明清至民国的民居,传统街巷肌理保存完好,是崇安古城最后的珍贵留存。目前,武夷山市南门街已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