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学历史是怎样一种体验?

学历史是怎样一种体验?

学历史是怎样一种体验?谢邀!本人历史学博士,从本科算起,至今学习历史近九年,仍非常热爱这一专业。题主问“体验”,我从自己经历出发,从具体工作和抽象体验两方面回答:第一,是历史专业的具体工作。

谢邀!本人历史学博士,从本科算起,至今学习历史近九年,仍非常热爱这一专业。题主问“体验”,我从自己经历出发,从具体工作和抽象体验两方面回答:

第一,是历史专业的具体工作。

一般人本科期间,历史学习主要是听课和自己看书。相较高中,你将接触到更丰富更多元的历史。大学里,好的老师,首先让你感受到的是他的口才。一个个都像说书的,思维发散起来,一节课一个故事都讲不完。本科阶段,粗浅的体验就是“学历史就像听故事”,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做过什么,有什么影响。好不好玩,全看这个老师的口才。大部分时间会感觉老师和学生其实隔很远,老师想要讲的东西根本无法在课堂上讲完,本科生也搞不懂听不懂老师到底想说什么。总之双方都意犹未尽。至于为啥?后文解释。

进入研究生阶段(有些学校,在本科高年级开始),你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发现历史。你会感觉历史全然不像老师讲的那么单线条,历史中的人物都是那样又傻又天真。你会逐渐意识到,如果自己去经历那些事,不一定会比历史人物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时,你才刚开始真正体会到历史的趣味。

在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几项工作是看书、看材料(跑档案馆、看旧报纸)、码字。如果从事社会史研究,还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基本上,大部分时间对着电脑。

贴一档案页:

历史研究中心logo_历史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哈哈,亮点自找~

恩,这就是看材料的乐趣之一。通过历史勾连现实。历史研究会让你有机会捕捉那些大牛当年还是小屁孩时的痕迹。

贴一份美国在华情报机构的报告,内容有关当时(1946年)中国局势分析。(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历史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logo

左上角有一个铅笔签名 Mr.Fairbank(费正清)。了解美国中国学研究都知道他,著名学阀!业界称他King! 哈佛中国学研究中心就是他一手创建的。为了纪念他,该中心更名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看材料的过程中,你经常会和那些历史上的“大拿”不期而遇。指尖触碰着大牛们看过的文件,看着他们的笔记,尝试去还原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一种特别奇妙的体验。

最近,国内谈得比较多的有蒋介石日记,还有其他例如陈布雷日记、蒋经国日记、宋子文档案、国民党电报等。对比蒋介石日记和陈布雷日记的字迹,你能大致判断出两人性格的差异。还有学者注意到,蒋介石日记中谈到和宋美龄之间闹矛盾,宋美龄回娘家等婚姻生活琐事。档案中,都是活生生的人和事!

如果不是学习历史,这些信息,我们普通人很难接触、了解。

再贴一张旧杂志:

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logo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这是抗战时期,日本扶植的伪政府对中国青年的军事训练。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如何侵蚀纯洁青年的思想!“奴化教育”不再是教科书上死板的“字眼”。在那个时代,沦陷区的青年说不定哪天就上战场当炮灰了~sign~

日本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的海报(1942)

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logo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日本宣传海报(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日本侵略者“美化战争”的具体工作

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logo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

下一张有点血腥,是一名美国记者拍摄到的日本侵略的罪行。

中国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logo_历史研究中心

(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恩,刻意降低了照片像素,看了之后会有些难受。

这里多说一句,有关历史研究的目的问题。我们研究二战的历史,不是为了去仇恨日本人民,不是重新来煽动民族情绪,而是为了不要遗忘过去,不要让人类的悲剧重演。

咳咳,调整情绪,言归正题。

历史研究,差不多看完材料就自己码字,“自己”讲故事,“自己”说道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个过程决不轻松。嗯!大致就是酱。

解释下上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和本科学生之间始终像隔着一层?

老师抱怨学生听不懂(当然,有抱怨的都是好老师!因为他们在意);学生也不知道老师您到底想说啥,哈哈。总之,双方都意犹未尽。其实这和历史学科本身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虽然也需要积累,但是其本身学科更新很快,所以,学者能够较快了解这一学科的大致情况与前沿问题,因此比较年轻就能出成果。历史不一样,历史学科培养一个人的周期比较长,但是,另一方面,历史领域的学者却是“越老越值钱”。因为得看得足够多,了解得足够多,才能筑建一套自己的历史观,确立一套对世事的基本判断。因此,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同学认识到那些需要通过长时间熏陶才能增长的认识。所以,本科生历史教学,能够让同学们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之前的知识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第二,学习历史的抽象体验。

前面有答主回复了一些。我再补充几个学习历史的抽象体验吧!

首先,历史学习让我对一切充满好奇。首先,历史学,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社会的一切过往。历史研究的基本训练会促使我们把事件、人物放在一个时代大背景中去观察,这样,你会发现很多事物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教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例如要研究蒋介石的一个决策,就必须看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甚至是具体的人际网络;你要关注欧洲战场的发展如何影响中国战场的局势,中苏关系如何影响国共关系,中美关系如何影响蒋国民政府的决策等等。

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历史学也关注“糖”的出现与传播,如何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改变世界历史;如何从观察一个水利工程的修建中,了解这个国家的动员能力与社会政治结构等等。这样的训练,一方面会大大地开阔你的视野,会让你发现这么多好玩的事;另一方面,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学科限制了。

其次,陈寅恪提倡历史研究要有“同情之理解”。他在给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写道:“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一个老师曾教我,历史研究要“有我”与“无我”。“有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所谓“无我”,就是说看待历史,必须把作为作者的自己隐去,不要抱有“今人之见”,要站在当事者的立场去体会他的所思所想,与他的如何“不得已”之处。其实,和陈大师说的一个道理。长期这种训练,会让我提醒自己,不要轻易评价,不要简单判断。历史人物“都是人,也只是人”,他们都是存在于活生生的人事关系之中的,不是真空的个体。运用到生活,我也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去评价事,评价人。

第三、历史研究人,也研究事。很多人事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影子。看得越多,越能对人和事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研究久了,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面对外来的观点,尽管没有可以具体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也会有个大致判断,因为“不符合常识”、“这不科学”。其实,这应该不局限于历史学科。但是历史学会比较明显。

第四,极大地扩大了我的交友圈。历史是交际利器!毕竟,谁不喜欢听故事?

暂时,就想到这几个,以后再补充。

记得在哈佛和一位教授聊天。当我们谈到学校另一位近80岁学者,从终身教职上退休后还依然每天到办公室工作时,他说他退休之后,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会选择一直作现在的事情。我很感触,他们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能思考,就能工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历史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研究中心_历史研究中心logo

最后,回应几个大家对历史专业的认识。

存在不好找工作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专业都存在不好找工作的问题。并不是说,学金融就好找工作,学工科就好找工作。个人认为,找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和人有关,和专业关系不大。同样一个专业,也看你怎么去学。干到优秀,就不存在难找工作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历史专业的好话。它没有局限吗?我自己也反思过。和很多新兴行业的人交流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他们的专业是往前看的,更像是未来学,他们去创造未来的世界,设计未来的产品。虽然,历史也关心未来,很多好的历史研究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历史更是往过去探索,是回顾过去的事情。两种思维方式还是存在差别。例如,历史研究无法给你即刻改变世界的快感,也无法生产出实质性的产品。如果你追求这些,那么,历史专业就不太适合你。

当然,如何让历史不仅仅停留在一门研究过去的人和已经陈旧的故事的学科,更多关注每个个体,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选择,也是历史学者思考的问题之一。

历史与其他学科的比较,有机会再写吧。总之,我深爱这个专业,也特别感谢它带给我的一切。最后的最后,以上所谈的只是个人的体验,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体尝任何东西。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 中国2020年将探测火星,起步虽晚却有可能“弯道超车”
下一篇: 人类史上曾进行过7次大实验,地球差点遭到毁灭,切忌寻找外星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