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从13世纪开始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旗帜下再度统一草原部落,建立了疆域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用国家形式重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从而把部落与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到了达到封建国家水准的“文明的进步状态”。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在历史的进程中元朝虽然消亡,但是从此形成的蒙古族却成为草原的主体民族,成为文化的承载者。 蒙古文化属于游牧文化范畴,蒙古人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
蒙古族文化的孕育雏型期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前就基本完成的。众所周知,在蒙古民族形成以前,亚洲草原上的匈奴、突厥等民族已经完成了较高层次的文明实践。也就是说,按照前苏联学者普列特涅娃的游牧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论,已经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发展。
在第一阶段中,游牧民军事行动的性质是以消灭定居民或其他游牧居民、抢占草场为目的的入侵,游牧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军事民主制,其民族语言特征是多民族语言的脆弱的共同体,宗教是萨满教和祖先崇拜。处于这一阶段的是匈奴人。
在第二阶段中,游牧民军事行动的性质是以抢夺战俘、劫掠、索取赎金为目的的奔袭,社会制度是氏族和军事民主制崩溃而建立的早期阶级社会,其民族语言特征是民族共同体和共同语言开始形成,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最初特点开始出现,宗教是与宇宙起源论联系在一起的领袖崇拜和骑士崇拜。处于这一阶段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突厥汗国。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孕育雏型期就是对以上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初步确立民族文化框架的时期。这个时期,蒙古人自己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及其事件较为少。
事实上,蒙古人在继承亚洲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几乎直接进入了文化成熟和繁荣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游牧生业方式的直接继承和强有力的政权制度——帝国的建立使多元化的氏族文化在短期内磨合融合成功是关键因素。因此,蒙古人的文化是从普列特涅娃所说的游牧社会的第三个阶段开始的,即,随着国家的建立和中央政权的巩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和统一的民族语言已经形成,而且统一的意识形态——全体国民统一信仰的宗教观念也已确立,在英雄崇拜的同时也出现了对“长生天”的代表——大汗的崇拜。这个时期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进入了创造与繁荣黄金时期,也伴随着军事征服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从14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蒙古族传统进入了衰败停滞期。蒙古族被逐出中原后的内讧、北元与明朝的长期对抗、接受喇嘛教文化和满清政治统治等导致草原畜牧业经济严重受挫,相应地蒙古族传统文化也由繁荣昌盛逐渐变为衰败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草原各族人民政治上获得解放的同时草原畜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游牧业经济得以快速复苏之后,逐渐向定居畜牧业过渡或向半农半牧业转型的倾向。蒙古族文化的价值观中增加了农业、工业和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