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以《多时段看历史》一课为例
【摘要】本文以高三专题复习课中国现代外交为主要内容,结合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与应用进行研究,借此提出可操作的提升时空观念水平层级的实施路径,以教师的启发与示范推动学生进行尝试和模仿,并借助集体探究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时空观念
多时段 高中历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针对时空观念有明确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可测量可操作的四个水平层级。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测量学生的当前水平层级,并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不可免需要面对的难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解决这一难题有启发性作用。维果斯基认为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教师与同学可以通过模仿示范、列举实例、启发提问、集体活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水平。换言之,如何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将每一水平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领、示范,学生的模仿、尝试回答,最终寻求正确方向,从而不断向第四水平层级的时空观念素养靠拢。本文结合中国现代外交史复习课的相关内容,对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地和培育进行探究,以具体的案例去生成普遍适用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课标和学科理论设定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内容为:“理解20世纪50-70年代外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外交史教学中,以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来培育时空观念较具有实操性。布罗代尔将历史事物分为结构、局势和事件,分别对应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将中国现代外交每十年划分为一个短时段,探究十年之变的原因与特点,百年划分为中时段,探究百年传承的原则与精神,而中国千年划分为长时段,探究千年国运的发展与启迪。基于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内容将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1.借助时间轴、年代尺,简要了解中国现代外交的不同时期和阶段特征,分析不同时期外交呈现的特点。(时空观念)
2.通过表格、史料,学会辨析史料的类型与史料的价值,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解读史料的能力,能够在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作出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对不同的历史解释进行分辨并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借助中国现代外交史的整体梳理,了解影响外交的因素,理解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激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体验、对中国外交逐步现代化的高度认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因本课着力于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进行探究,可再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细分为:水平层级1,能够采用恰当的时空表达方式叙述中国现代外交史;水平层级2,能够利用时间轴与年代尺等方式对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加以描述,认识其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水平3,能够采用正确的特定时空术语对不同时段下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加以说明;水平层级4,抽象概括出中国近现代外交的特点,并能分析、综合、比较,做出合理的论述。
二、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借助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将中国建国后的外交划分为四个短时段,分别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将四个短时段合并为一个中时段,探讨建国后中国外交的原则和精神风貌,并将这一中时段置于历史长河中,探究在长时段中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为进一步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借助史料和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不断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从而提高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在50年代的外交中,选用了《周恩来外交文选》构建情境,借助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所示时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背景。
材料一: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
中苏缔约后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1950年3月)
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年10月) 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地位和作用(1951年4月)
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1951年8月)
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1952年1月)
今天国际上的主要矛盾是战争与和平问题(1953年6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
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1954年5月)
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朝鲜问题最后会议上的发言(1954年6月)
推进中英关系,争取和平共处(1954年8月)
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4月)
——《周恩来外交文选》
概括外交成就是侧重识记的基础性问题,属于1-2水平层级。借此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时空框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中苏建交并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抗美援朝,中国迎来第一个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等有关知识点置于合适的框架之中,形成完整的建国初期的外交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其所处的时空背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背景两方面进行思考,从而理解在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的国际局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孤立中国,而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发展经济,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至此,学生达成时空观念水平层级2的要求。引导学生将视线从时间变化转移至空间位移,关注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成为一股新兴勃发的力量,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可以友好发展的对象,借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时间、空间的联系,达成水平层级3的要求。
在60年代、70年代的外交中,利用不同时期的宣传画和建交时间图(部分)将学生带回当时的历史情境,教师示范解读60年代的相关图片,从图中提取相应的历史信息,再提出问题,由学生模仿进行70年代图片的解析。
材料二:60年代宣传画和建交图(部分)
通过60年代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既要应对帝国主义,也要应对社会帝国主义的威胁,即由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持续对峙,一方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另一方面美国延续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中国外交面临着双重压力与困境,需要“两个拳头打人”,为了打破外交僵局,急需团结全世界人民,而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这一僵局很快得到突破,中国这一时期的主要建交对象集中在非洲地区,如地图所示的中非、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除此之外,中国也同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如法国。
材料三:70年代宣传画和建交图(部分)
教师以60年代为例进行了图片的解析,70年代的解读则由学生进行模仿,教师适时补充、总结。在学生解读的过程中,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均能关注图片中不同的衣着打扮以及友谊的表述,从而联系到70年代方面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上的重大突破。水平1、2的学生对于建交图的解读停留在与具体国家的建交,引导学生发掘建交国家的共性,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持续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从而概括出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成就。再深入引导学生思考70年代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仍然以国内国外两个方面进行突破,既要看到两极格局下美苏势力的变化,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在美苏两国间的地位,也要看到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持续提高,以及面对着这样的国际局势,中国的领导人们创新性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合理性,至此达到水平层级2-3的突破。 材料四: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地区分布表
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性质)的出访59次。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整理
将目光转移至改革开放后,即80年代至今的短时段内,结合时事,以1993年-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和地区分布为基础,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通过这一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结合特定的时空背景理解国家举措的内涵,属于水平层级3的要求。如何实现水平层级2向3突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表格标题、表格的注释等细节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出访次数较多、涉及地区较广、国事访问和多边外交相结合三个特点,在分析元首出访行为的意义时,既应关注到现实意义,也应关注到理论意义。这一举措以外交为支点,既推动经济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信,从而促进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家间的良性互动,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客观上也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又深入践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外交理念与政策,契合了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外交风范。
中、长时段下的外交,是提升历史核心素养水平层级的突破口。以50年代至今,将近一百年设定为一个中时段,应关注这一时段下中国现代外交的特点与传承,并借助于集体的探究从而突破难点,实现学生水平层级4的发展。通过学生思维碰撞,融合集体的智慧,理解50年代的一边倒、联苏反美,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都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局势的深刻影响,均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所推行的相对激进外交政策,这两个时段的共同特性为结盟外交和革命外交,而70年代所倡导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实质上已向合作外交和务实外交进行转变,更为关注外交政策的实效性与灵活性,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外交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开放后,中国所倡导的全方位、不结盟、无敌国的外交,则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外交是一种全球外交和大国外交,体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纵观近百年的外交史,尽管外交局势有所变化,但都是基于国情与国家需要进行的适时调整,外交的核心并没有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选择,也是百年中国的外交传承。 百年外交重传承,千年外交显国运。自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宗藩外交,至近代中国被迫经历条约外交的转变,及民国时期倡导修约外交,力争国权的努力,直到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实践,千年外交见证了中国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的历程。探寻中国外交的发展,不仅应注重时间上的变化,还应关注空间上的位移。世界是联系与发展的,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动,是世界历史车轮滚动中的必然变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随着世界发展的多元化、多极化,任何国家已难以保持原有的外交格局,外交政策和局势的变化恰恰说明这一点。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外交发展的历程对当今外交有何启示?既可以从国家角度理解外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和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实力和地位是外交的基础,外交的历史命运与国家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也可以从外交本质来思考,认识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结晶,外交需要认识时代的本质,顺应时代的潮流等。
三、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及成效的提升,一方面在于课标的研读与有效分解、细化,从单元教学目标逐一落实至每课教学目标,并将课标细化为可测量和培育的不同水平层级,另一方面在于利用教师的启发与示范、学生的试误与模仿、集体的探究与发展三大路径,结合相关的问题情境、学术情境,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来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力。
教师的启发与示范、学生的试误与模仿是不可分割的,这就决定了问题与材料的选择应当具有相似性或可迁移性,基于学情,水平层级的培育处于2-3层级较为合适。教师示范时,应充分应用历史的时序性特点,使用时间轴、年代尺等有机地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并结合历史图片,尤其是历史地图,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在空间下考察历史。同时,通过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设问之处可集中于历史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关键时间节点的转折性意义或较长历史时段下展现的时代特征。此外,为了实现水平层级4的落地,还应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思维的碰撞,选取具有思辨意义的材料与问题,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辩论等形式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得。这一阶段应着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等多角度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理解历史的差异性和延续性,发掘事物间的内在关联,借历史的细节感悟时代的光芒,引领未来的方向。当然,历史的核心素养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其余素养的辅助,唯物史观所提倡的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从而在特定的时空中对历史进行评述,也是提升时空观念水平层级的方法之一。
教无定法,实施路径仅是课堂的敲门砖,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是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徐蓝 朱汉国.普通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沈克学.时空观念的重要维度——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12):43-50.
[4]胡根石.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路径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6):80-81.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关键能力的高中历史分层递进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1087)的阶段性成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