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再奇
第428期
宣文化,是古代宣州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涉及经济、社会、教育、学术、宗教、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多学科,概括起来由文学艺术和工艺艺术两部分组成,其表现为诸多的文艺作品和手工艺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或兵燹战乱或其它原因,很多已经散佚或不复传世,不过保存下来的仍有不少。限于篇幅,简述如下:
宣城诗歌
南朝齐建武二年(495),谢脁出任宣城太守,钟情宣城灵山秀水,在宣城所作的三十七首诗歌中,涉及山水景物描写的诗歌占二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开拓出清新秀丽的新体诗,后世学者称宣城为谢宣城,将谢脁诗集命名为“谢宣城集”,视宣城为 “中国山水诗发源地”。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基本上均与宣城结源,有诗歌传世的诗人中,仅与今宣城市区有关的诗人163人,歌咏今宣城市区的存世诗歌305首。诗仙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62年的人生有5年左右生活在今宣城市区,存世的900多篇诗歌中,清代及当代学者考证,与今宣城相关的72首(宣城市区52首、泾县20首),其中与敬亭山有关的23首。“三大诗人”中唯一“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是宣州贡举的“生员”,存世诗歌与今宣城市区相关7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寓居宣城期间造就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存世诗歌与今宣城有关3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两度为官宣城,歌咏今宣城市区的存世诗歌38首。此外,客居宣城的诗人,尚有广教寺僧人清越、开元寺僧人元孚,青楼女子史凤等当世名家。宣城的诗歌文化更离不开宣城本土文化人的营造构建。盛唐时期,宣城产生了以刘处约、刘太冲、刘太真、释正原、费冠卿、汪全铭、刘长卿、罗立言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个诗人群体;唐末五代,又产生了以许棠、汪遵、张惟俭、李咸用、梅远、江全铭、邵拙、高远矩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个诗人群体,他们与在宣城任观察使 (节度使)兼刺史和诗人一身的裴耀卿、季广琛、路应、范传正、令狐楚、崔群、沈传师、陆亘、高元裕、裴休、独孤霖、崔铉、裴虔馀、徐知证以及或游学、或寓居或为官宣城的张九龄、邢钜、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韦应物、孟郊、权德舆、沈传师、刘禹锡、张籍、韩愈、白居易、许浑、杜牧、许棠、陆龟蒙、杜荀鹤等“名重于时”的大诗人,共同绘就了唐代宣城丰姿卓越的诗歌文化。
北宋,宣城诗歌文化引领诗坛,文化世家开始崛起。宣城本土大诗人梅尧臣,世人称其宛陵先生,少即能诗,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其“宛陵体”诗风,欧阳修的评价可概括为“深远古淡、间出怪巧妙”,人称宋诗“开山祖师”,所作的近万首诗歌中,流传至今约2800多首。南宋,吴潜、周紫芝等人诗歌独树一帜。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以考证见长。“少能文,尝赋学士诗”的李兼,首编宣城第一部诗文总集——《宣城总集》。欧阳修、晏殊、范仲淹、叶清臣、沈括、苏轼、苏辙、黄庭坚、宋祁、张耒、吕本中、李弥逊、范成大、杨万里、张孝祥、文天祥等,或为官或游学或客居宣城,寻幽访胜,感时抒怀,在宣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诗篇。他们与宣城本土诗人交游酬唱,助推了宣城诗歌文化的繁荣。
元代,不足百年,蒙古人统治中国,人分四等,中国文化处于低潮。宣城贡氏、汪氏、张氏、王氏等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却极其繁盛。贡氏家族四世有诗文作品传世者27人,其中贡奎、贡师泰、贡性之连续三代均有个人诗文汇编传世,在元代绝无仅有的。贡奎,10岁能诗文,其《居庸关》《夜坐》《赋牡丹》等诗篇,“尽洗宋金余习”,时人争相传诵,人称“元诗巨擘”,病逝后皇帝追封其为广陵郡侯,谥“文靖”。其子贡师泰,诗歌文章驰名当世,以文名累迁翰林学士兼国史编修,堪称“名高一代,文照千古”。贡仲章等人以诗著称一时。汪泽民与张师愚至正元年(1341年)编纂的《宛陵群英集》二十八卷,辑选了宋至元代宣城籍诗人诗作1393首,是元代遗留下来的唯一一部地方性诗歌总集。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十二卷,辑诗746首,分属129位诗人,足见宣城诗文之盛。
明末清初,宣城文化世家科甲隆盛,诗歌文化进入全面鼎盛时期。施闰章与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等宣城诗人凝聚为一体,自建一帜,主张学术与文学水乳交融,以“醇厚”为则,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形成了“诗道一贯、言之有物、醇厚为则、风貌朴秀、语言简净”五大艺术特色,奠定了宣城诗派无可争议的诗坛地位,影响着清代诗风嬗变的走向,人称“宣城体”,或“宛陵体”。清“桐城派”祖师姚鼐由衷敬佩宣城张氏子弟张焘。张焘所著诗古文词,姚鼐皆手定序之,并赠以诗云:“宣城古是诗人地,张氏才多奕世间。”
据不完全统计,宣城本土诗人刊行于世的诗歌有集300多种,1600多卷(册)。自古及今,宣城十分重视整理和保存诗歌文献。南宋有《宣城总集》,元代有《宛陵群英集》,明代汤宾尹编有《宣城右集》和《宣城左集》(又名《一左集》)。明万历年间,梅鼎祚首编《宛雅》十卷,汇集了唐代至明代宣城诗人的诗歌;清初蔡蓁春、施闰章接续《宛雅》八卷,汇集了明嘉靖以后至崇祯末年宣城诗人的诗歌;清代的施念曾、张汝霖又将前二编遗漏和清代宣城诗人的诗歌作品汇编成《宛雅三编》二十四卷,全书收录宣城诗人443人,诗作2498首,并附有联句、逸句一卷,诗话三卷。2012年至2015年市档案局(方志办)编辑的《宣城古代诗词全集》(1至5卷),辑录南朝至清末民初,外籍和本籍歌咏宣城的诗歌26000多首,诗人2300多人。康熙帝钦定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也只有48900多首,诗人2200多人。
宣城文学
宋代,文献名家李兼(1143~1208)编有宣城第一部大型文献总集——《宣城总集》二十八卷及宁国府建制之后的第一部志书——《嘉定宣城志》。明代,梅鼎祚从历代诗文集、笔记和类书等作品中辑录一部以娼妓生活为题材的文言小说集《青泥莲花记》十三卷,收录了由汉至明“娼女之可取者”的故事二百余则,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妓女生活,是研究娼妓史的难得资料。清初杰出的文学家施闰章,师法北宋古文大家欧阳修、曾巩,绵密流畅。古文大家魏禧称其“文意朴气静,初读之,若未尝有所惊动于人,细寻绎之,则意味深长”。杭世骏称“其文非一世之文,陶、杜、韩、柳之文也。”
民国时期,与柳亚子结成“金兰之契”的泾县人胡怀琛(1886~1938),先后担任过《神州日报》《中华民报》《太平洋报》及商务印刷馆等编辑,在中国公学、沪江、持志等大学及正风学院担任教授,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民国21年受聘上海通志馆任编辑。在任教与编辑业余期间又勤于选编、撰写、著述,涉及文学史、哲学、经学、佛学、考据学、地方志、诗歌、小说、传记、评论、杂记等,门类广博,存目多达152种,约15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文字源流浅说》《中国文学过去与末来》《中国戏曲史》等百余种,商务、世界、广益、崇文、新中国书局先后出版。
宣城人梅光迪(1890~1945),曾同胡适就文学革命问题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一生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学和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著述辑印有《梅光迪文录》一册。著名作家、泾县人,胡耐安(1899~1977),通英、日文,中文造诣尤深,一生著作甚丰,作有《先秦诸子学》《中国文字学检讨》《儒道墨三家评价》《中国民族志》《新湘军志》等数十种,100多万字。
泾县茂林人吴则虞(1913~1977),4岁习字,6岁能诗,“国学大师”章太炎入室弟子,加入章氏“国学讲习会”,专攻文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考证学上的主要成就撰述《淮南子集释》;版本目录学著述方面有《继藏书纪事诗》12卷,一生著述甚丰,校勘整理260余卷,收入《静斋丛稿》30余种200余卷。
著名作家、旌德人周而复(1914~2004)的《诺尔曼•白求恩》最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著有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南京的陷落》等,其中《上海的早晨》先后出版过多种外文译本,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当时几至家喻户晓,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文坛巨擘。
宣城史学
(一)纂修正史:南朝宋,宣城太守范晔著二十四史之《后汉书》。唐以的后历代设馆修史,宣城学者参加纂修正史者有宋代梅尧臣,元代汪泽民,清代施闰章、赵绍祖、潘锡恩等。宋代梅尧臣因其撰有《唐载记》二十六卷,多正旧史之错误,参与《新唐书》的编纂,并曾为《孙子兵法》作注。元代的汪泽民和贡氏家族参与辽、金、宋三朝史的纂修。清代施闰章应博学鸿词科,以翰林院侍读修《明史》;赵绍祖(嘉庆廪贡生),博学好古,尤深于名,参加纂修清•道光《安徽通志》,任总校;潘锡恩参与纂修 《大清一统志》《仁宗睿皇帝本纪》。
(二)私家撰史:私家撰史见诸著录者,宋代旌德人著有《前后汉记》。清代泾县一地,史家辈出,且重史议,缘于家师传承,互学相长,推动了安徽史学的发展。万应隆,崇祯二年(1639)乡试中举,与宣城沈寿民倡立南社,著有《三峰传稿》四卷、《三锋史论》十四篇;张应泰(万历二十年进士)、张一卿(泾县副贡生)叔侄,张应泰著有《史疑》三十四篇,张一卿继作《续史疑》。赵青黎(乾隆元年会试第一进士),善文学,与方苞风格相似,能诗,尤长史,著有《星阁史论》,论断殊多卓识。赵绍祖史论识力卓然,重要史著有《通鉴注商》十八卷《新旧唐书互论》二十卷《竹书纪年》《建元纪》《读书偶记》《古斋笔记》等。
历史地理著作有清乾隆年间澳门同知、宣城县人张汝霖与上海人印光任合著《澳门纪略》一书,分形势、官守、澳番三篇,图十二,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澳门的古籍著作。民国时期旌德人吕碧城还编译了《文史纲要》和《美利坚建国史纲》等著作。
(三)史料著述:清代赵绍祖收集明清泾县人著作41种五十一卷,辑有《泾川丛书》。清代潘锡恩的《乾坤正气集》五百七十四卷,收录了自楚国屈原至明代朱集璜101人;赵绍祖著作有《新旧唐书互证》《通鉴注商》《安徽金石》等。
(四)奏议政书: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泾县人萧彦的《制府疏草》,上卷五篇言内政,下卷七篇言边防、海防,“皆经国之远谟,御倭之要策,又史所不及也”;明万历进士叶永盛著《玉成奏疏》十三篇,其中五篇关于盐政;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泾县人胡承珙任福建延建道、台湾兵备道,作有《奏议》一卷。泾县胡朴安(1878~1947年)撰有《中华全国风俗志》。近现代有著名科技史专家、农业史专家、古文献学专家,泾县人胡道静(1913~2003)作有《公孙龙子考》《中国古代的类书》《农书与农史论集》等多部专著及近百篇论文,其中用力最勤、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研究成果是近百万字的《梦溪笔谈校证》。
(五)地方志书:明代,宁国府官府修府州县志7种78卷。《宁国府志》自南宋嘉定九年(1216)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修有9部志书。
制作:童达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