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历史丛书精选丨K202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中

历史丛书精选丨K202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中

历史丛书精选丨K202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中历史丛书精选丨K202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_历史研究是核心_历史研究核心期刊

丛书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研究中心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中,出版至21册)

丛书简介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_历史研究是核心_历史研究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一路走来,已经将近而立之年。

中心创立伊始,我们的前辈邓广铭、周一良、王永兴、宿白、田余庆、张广达等先生曾经共同制定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方针。全体同仁在这片清新自由的学术天地中勤勉奋励,从容涵育,术业各自有专精,道并行而不相悖。

为有效凝聚学术力量,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发展,并集中展示以本中心科研人员为主的学术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丛刊》将收入位于前沿、专业质量一流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心科研人员、兼职人员、参加中心项目成员和海外长期合作者的个人专著、文集及重大项目集体研究成果等。

致广大,尽精微,这是中心学人共同的方向。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2010年5月

丛书书目

❖《春秋》与“汉道” : 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丨陈苏镇著

❖朗润学史丛稿丨邓小南著

❖旧史舆地文录丨辛德勇著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丨王小甫著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丨罗新、叶炜 著

❖祭獭食蹠丨辛德勇著

❖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 : 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田餘慶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丨刘浦江、康鹏 主编

❖石室賸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丨辛德勇著

❖宋辽金史论集丨刘浦江著

❖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丨孟宪实著

❖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 : 金元时期《中庸》与道统问题丨[美]田浩、[美]苏费翔著

❖瀚海零缣 : 西域文献研究一集丨朱玉麒著

❖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丨叶纯芳、乔秀岩著

❖正统与华夷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丨刘浦江著

❖辽金史论丨刘浦江著

❖版本源流與正史校勘丨陈爽、聂溦萌著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 : 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丨张海英著

❖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丨李霖著

❖祝总斌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编)、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编)、祝总斌

背景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心,原名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于1981年发议筹建,1982年10月正式成立。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于1978年是由历史系邓广铭等教授就提出了关于建立唐宋史研究机构的建议。经过三年的酝酿,邓广铭、周一良、田余庆、宿白、王永兴五位教授联名提出了建立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的组织方案及工作规划。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都亲笔写信,表示大力支持。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同意建立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相等于系一级的研究所。”提出:“该中心应团结校内外有关专家,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努力创造历史科学研究方式现代化的经验,使之逐步成为高等学校中国中古史的研究基地。”并具体指出:该中心专用房1500平方米,人员编制50人,并有专门的研究经费。

创建之初,邓广铭、周一良、王永兴、宿白、田余庆、张广达等先生共同为中心奠定根基、确立理念,营造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凝聚起一支沉潜有为的研究队伍。前辈学人怀抱之阔、成就之高,是永远的楷模,时常引起我们深切的怀想。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本研究中心老中青三代学者,经过十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广铭先生担任中心主任长达十年之久,他在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在此十年之内,在此中心培育出许多名杰出学人,在学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我晚年极感欣慰的一桩事。" 接着,何芳川教授、王天有教授先后担任中心的主任,对中心的发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9年6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计划,为我们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99年12月,学校领导经过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决定将"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改名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使全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为一个整体,更有利于历史学科的总体发展。从此,我们研究中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历史研究核心期刊_历史研究是核心_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作者简介

★田余庆先生是湖南湘陰人,1924年2月11日生於陝西南鄭(今漢中市),先後肄業於湘雅醫學院 和西南聯大,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此後一直服務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任助教、講師和教授,擔任過歷史學系系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席,是北大歷史學系建系以來執教時間最長、教澤沾被最廣的教員之一。今年是田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各界学者纷纷撰写论文致贺,汇成此论文集。

★祝總斌先生1930年出生,江蘇蘇州人,少時少年隨家人居於湖北武漢。後移居北平,在華北文法學院中國文學系學習。1949年北平解放後參加工作。1954年調入北京大學任教,先在法律系,後轉入歷史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擔任過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副主任。1998年離休。祝先生的學術專長主要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法制史領域,代表性著作有《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和《材不材齋文集:中國古代史研究》、《材不材齋文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材不材齋史學叢稿》三部論文集。他研究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從史料解讀考證入手,先在史實層面有所發現和突破,然後分析歸納,故常能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他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對宰相制度和門閥制度的論述,全面、紮實、深入,受到學界的普遍重視。在祝先生九十華誕即將到來之際,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和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仿照學界通行的做法,編集了這部賀壽文集。提交文章的作者或為祝先生教過的學生,或是受到祝先生影響的學者。所收文章按內容所涉時代先後進行排列。也有幾篇對祝先生著作的評介文章和回憶性文章,排在後面。

★刘浦江(1961年—2015年1月6日),男,出生于上海,辽金史名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专业领域为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辛德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兼治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和地理学史。代表作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和《旧史舆地文录》等。

★陈爽 男,汉族,1965年12月生,北京市人。1990年参加工作,199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后来所。现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及社会史研究。198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教师。点校本《晋书》修订组主要成员,《十六国春秋》主要整理者,在《中国史研究》、《文史》的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朱玉麒,1965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西域文史》主编。主要从事清史与清代新疆问题、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中外关系史研究。

★孟宪实,1962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曾在新疆工作多年。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2004年)、《敦煌民间结社研究》(2009年)等专著,与荣新江、李肖共同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2008年)。

★李霖,1983年生,山西太原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借助文献学的方法研治中国经学史。

★苏费翔(Christian Soffel),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2002-2004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2年起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包括《博学宏辞的学者与朝代的交替: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等。

★田浩 (Hoyt Tillman),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与东亚语言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2000年获得德国洪堡奖,自2004年以来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等。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四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著作包括《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罗新,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民族史,代表作为《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叶炜,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代表作为《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

★叶纯芳,台湾台北市人,一九六九年生,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师从许锬辉先生、林庆彰先生。研究领域为经学、文献学。曾任国科会人文中心博士后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北京大学儒藏中心客座研究员。曾任东吴大学、台湾大学兼任助理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已出版专著《孙诒让「名原」研究》、《孙诒让「周礼」学研究》,合编《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影印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等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契丹小字词汇索引是一部完整收录目前已有契丹小字资料的工具书,其中包含契丹小字石刻33种,以及其他零星的契丹小字资料16件。索引内容包括词目、编号、出处、参考词义四项,书后附有石刻录文。通过该书可以检索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祭獭食蹠论文集,收入辛德勇教授近年来有关历史文献研究和鉴赏的文章。所涉及的典籍,时代从先秦到晚清,性质从煌煌正史到上海滩上无聊文人的游戏笔墨。文章虽多是从小问题入手,然而不避繁复,大量举述排比史事、史料,展开严密的论证,斟酌于句读文义之间,关注更多的细节,力图减少现代研究与古代历史之间的隔膜。

石室賸言是辛德勇教授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碑刻文献和出土文献、器物铭文的学术论文集。“石室”表示以正史为核心的基本传世典籍,而“賸言”是指基本史籍弃而未取的碑刻和其他各类出土文献。本书在把握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碑刻、出土文献进行考证,从中获得基本史料中看不到的历史细节。

《春秋》与“汉道”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正统与华夷收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本书眼光独到,论证精审,呈现出宽广的学术格局。本书还收入刘浦江教授的三篇四库学论文,皆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挖掘的文献学研究作品。

辽金史论收录刘浦江教授关于辽、金两朝历史研究的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刘浦江教授素以文献考据见长,能娴熟运用存世文献、石刻材料以及契丹文、女真文的相关史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疑难问题。

版本源流与正史校勘汇集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而展开的。这些文章大多以细致的文本校勘为基础,在版本源流的视角下对正史版本问题进行考察。其成果不仅是修订工作的保障,同时,与尾崎康先生《正史宋元版之研究》重实物鉴定的取向相得益彰,集中展示了正史版本研究这一传统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瀚海零缣》是作者在近二十年里戈壁、瀚海行脚时,认真思考过、完成了的部分文字的结集,文章按照其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大致分为四组,第一组为西域碑版文字考辨,第二组为新疆吐鲁番文书与汉语文献关系的研究,第三组为新疆地区人物、文献的考察,第四组探讨王树枏、段恩永之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和研究。

所谓“群经义疏”,是指唐代孔颖达、宋代邢昺等人为儒家经书所撰“正义”和“疏”;宋本义疏包括宋刊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三套丛刊;编校与刊印则涵盖了版本从孕育、诞生到面世的全过程。本书具体讨论群经义疏这三套丛刊,各自选择何种底本,如何编纂,怎样校勘,刊于何时何地,曾刻几种,在何时何地补版,文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约到何时不再印刷。期待通过这些研究与思考,对义疏读者有所裨益,同时对“书”的生命历程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正文部分旨在以一种更具联系性与整体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视角,通过研究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来考察11至13世纪乃至13世纪以后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第一部分侧重于研究与朱熹观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元代郝经对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的观点,其中亦包括郝经的《中庸》与道统观念。两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上对特定谱系上人物的过度关注,阐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纪,朱熹的思想遗产在南北方的存续与发展。附录收录两位作者共计八篇文章,俱为从不同角度烘托、补充、拓展正文主旨,与主体内容相得益彰。

刘浦江教授关于辽金史以及宋代历史研究的论文集,本书大量运用辽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语文资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全书具有全局性的问题意识,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与深刻的学术关怀,具备代表了宋辽金史研究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所收论文大多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未曾结集,不便于读者集中阅读。本次精选刘浦江教授宋辽金史论文,并按照主题加以排列,可以见其学术格局。

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利用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和唐代墓志等出土资料,结合唐代基本典籍,探讨了唐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管理制度、祥瑞制度、财政使职等重要议题,还对唐代敦煌、吐鲁番的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以及吴王李恪、安乐公主、上官仪等唐代重要政治人物进行了专题研究,颇有创见。

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正是一部探讨朱熹礼学的论文集,共收录22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朱熹礼学的特点、朱熹礼学逐渐形成的过程以及特性、礼制与礼学的关系等问题,同时对研究朱熹礼学的核心文献《仪礼经传通解》进行版本详考。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主题明确,对朱熹礼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及丰富的启发。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研究了中国中古时期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和蒙古等周边族群的凝聚历程,分析了这些族群兴起的过程中,拜火教、本教、摩尼教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等信仰的引入,成为建构本族群历史记忆的重要资源,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族群凝聚。

上一篇: 感受蚌埠淮水文化,坚定制度理念自信——第一弹
下一篇: 万款字体免费下载尽在字体家(官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