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历史课本的“红色文化”可以很具象
中国青年报2017.08.0711:58
一次遵义红色之旅,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宝英歌的思想发生了不小的转变。“以前我们会把‘又红又专’当成一种玩笑,但是这次在遵义的红色之旅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实实在在落实在生活中,延伸到我们的亲情、友情当中的”。
从上个实践地广州马不停蹄直接赶到遵义,尽管连着4天听了4次四渡赤水的故事,但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冀晓雪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厌烦,她和团队小伙伴还时不时会“抢”导游的词儿。
近期,“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喜迎十九大”2017年大学生遵义实践专项行动开启,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近100所高校的400多名大学生从各地相约聚集在贵州省遵义市。
让红色精神照进现实
在冀晓雪的印象中,遵义就是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即便自己是一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她坦言,对这座城市,真正具体的了解并没有多少。“都是一些很宏观、很模糊的概念”。
和实践团小伙伴们走完西部线路的每一个景点后,冀晓雪觉得遵义已经不再像之前印象中那么模糊了,“现在,遵义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树立起了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出征时的遵义会址纪念馆,第二天的仁怀、茅台镇,第三天的习水、土城镇,第四天的赤水……”
尤其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这次实践,她和西部线路上的“红二连”伙伴们分别在遵义会址纪念馆、三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丙安古镇听了4次“四渡赤水”的故事。
第一次在现场,兴致盎然的冀晓雪一路紧跟着导游的步伐,走在队伍最前面,生怕漏掉一个细节。等到第三次听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抢”导游的词儿了。一来二去,冀晓雪早就将故事“烂熟于心”了。
冀晓雪和同伴有个共同的感受,之前只知道长征精神、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很了不起、很不容易,但是并不能感同身受。遵义之行,虽然并没有真正让她重返战争年代,但是整个城市的红色氛围和景点、博物馆的讲解融为一体,她觉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必求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内涵已经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
“我们可以用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去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以前只是感慨“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冀晓雪,现在已经能够抛开单纯的感慨,尝试着去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该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了。她也相信,这次实践接受到的精神洗礼,会在之后折射进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来到红色革命胜地,宝英歌被这座城市传递出的温暖深深打动。热情指路的村民、十字路口礼让行人的司机……诸多细小之处汇集在一起,在她看来,这就是红色文化照耀进现实的具体体现。“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细节,就是红色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延伸”。
转折与成长的对话
在开展遵义实践专项行动之前,团遵义市委还启动了第二期“青年学生·红色记忆芯片库”线上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各高校学生主流媒体、新媒体工作室、自由媒体人等团队或个人,征集以“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图文、视频、H5页面作品,组织专家遴选优秀作品,充实和完善“青年学生·红色记忆芯片库”。
自从第一次在历史课本中接触“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就在海南大学大二学生郭中正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线上征集消息一出来,他就拉着小伙伴一起设计制作了微视频《永不磨灭的记忆》。内容涵盖了从五四运动到“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各个重要节点的经典图片,配以诗文讲述红色故事。
“其实每个人都有关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目的就是唤醒大家的记忆。”郭中正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的青春自信。虽然专业是外语,但是郭中正和他的同学都认为,学习西方文化,首先还是应该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以国际视野进行对话。
湖北医药学院第五临床学院的王思豪和他的同学则展开了一次“转折与成长的对话”。他们以遵义会议为切入点,从大学生的视角重新梳理了遵义会议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意义。看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觉得,这就是成长。
在H5作品《转折与成长的对话》中,他们加入了黑白电视机和彩电,全村人围在一起看露天影片和豪华电影院的不同场景……“不论是长征精神、还是遵义会议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内涵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体现。”把这些放在一起进行对话,王思豪认为很有必要,“我们希望从这样的一系列对话中去寻找一名团员青年、一名大学生眼中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
此次线上“红色记忆芯片”征集中,全国有180所高校的近300件作品参与评选,像郭中正、王思豪团队这样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有25件。记忆芯片库在不断扩充,这些制作作品的大学生们也在一次次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不断成长,与自己、与时代精神进行对话。
以我所学,尽己之力
“从各高校提交的200多个课题任务书中筛选出100个实践团队,并结合他们的专业、调研内容以及遵义本地的特色资源,我们制定了4条侧重点不同的实践路线,将学生分成了4个连。”团遵义市委学少部部长杨淋钧介绍,“西线主要以红色景点的旅游开发调研为主。北线则借助仡佬族聚居地,侧重精准扶贫的调研。中线的文化之旅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东线主要反映了遵义以茶为主的产业发展集群。”
5天的实践,有学生称之为游学,有学生说是调研,不论冠以怎样的名称,每个人都没有忘记此次实践的目的。
“我们这个透水混凝土渗水效果好,价格和普通混凝土差不多,所用材料是回收的建筑垃圾,绿色环保。”实践专项行动结束当天上午,河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范林峰在分组讨论会上“推销”起一款自带的“神器”。
原来,第一次到茶园,范林峰和小伙伴对茶叶的采摘、制作充满了好奇。新鲜劲儿还没过,善于观察、爱思考的他就发现,这个地方雨水充沛,积水较多,正是透水混凝土的用武之地。范林峰甚至已经利用这几天实践调研,在脑海中快速勾勒出了一幅蓝图,“我们可以在透水混凝土中加入颜料,在红色旅游胜地绘制成五星、红旗等图案,在茶园铺设出带有茶叶、茶庄logo的观光路线,让景点更美、游客更喜欢”。
像这样有备而来的不止范林峰一个团队。此次活动主办方要求,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要能够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在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尽量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了能够结合专业优势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这群95后大学生在参观、寻访中没少下功夫。
受所学专业影响,江西财经大学学生潘婧仪比较关注当地如何将自然、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调研中,她发现湄潭县的自然资源开发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推广,以及资源整合方面却处于一个盲点。
“景点与景点之间还是相互分割的,没有串成一条线。”寻访中,她听到湄潭县和相邻两个县都有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把他们连在一起开发出一条旅游线”。潘婧仪觉得,按目前的线路走完三个景点要花费很长时间,单独来三次又不现实。她建议,这种各自发展的状态可以升级,让各个点相互关联起来。
她还发现,当地道路修建的都不错,很适合自驾游。但是一些路线提示标语等配套设施却成为短板。“有关部门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游览路线图、自驾游攻略,游客体验度应该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遵义师范学院的管家敏就是遵义人,从小生长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作为一个本地人,她为全国各地大学生来到自己的家乡参加社会实践而感到自豪,但让她有些不好意思的是,自己对实践线路上这些景点背后的故事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这次调研,她和同学将关注点放在了“苟坝会议”。“遵义会议是大家熟知的转折,苟坝会议的重要性很多人却并不了解。”管家敏希望以此为契机,发现更多苟坝会议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类似同样重要的历史事件传播给更多青年学生。
“带上遵义的火种,愿你我在各自的领域里燃起星星之火,点亮漫天星辰,他日相遇必是燎原之势……”5天的实践活动很快结束,临别之时,桂林理工大学吴田波在实践团的微信群里写下充满激情的告别词,落款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