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视频
2021年9月,“红星照耀中国”百本红色期刊封面展“走进”上海市中国中学,100个红色期刊的创刊号封面跨越百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革命实践。如何让学生们在看展的同时,真正走进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史?一场跨学科融合的课题研究在高一年级开展起来!同学们纷纷根据兴趣从历史、政治、语文、地理、外语等学科角度展开研究。
本学期伊始,课题组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课题成果,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05后高中生运用大数据解读起了历史。
探究过程就像“剥洋葱”是很棒的学习体验
跨学科融合的课题研究启动后,非常喜欢历史学科的高一(2)班学生朱天颍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组成了历史课题研究组。
“我们小组加上指导老师在内也就6个人,要研究100本期刊,数据很多,材料也很多,所以我们就产生了运用大数据的想法。”朱天颍说,探究过程中,数据怎样采集、怎样合理分类对他们都是全新的问题,“100本期刊,它们有什么特性,这些特性背后又反映了什么,包括它们有哪些典例,都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经过初步统计,朱天颍和同学们发现,100本期刊,从性质上来划分,政治性刊物有62本,文学性刊物有26本,综合性刊物有12本;而从时间上来看,1949年以前的有60本,1949年以后的有40本。在此基础上,他们着重对1915年-1949年时段内的期刊展开了研究。
在对这一时期期刊存在时长进行数据分析后,朱天颍和同学们注意到,这段时间内的期刊,平均存在时长为2年,最短的只有9天。“为什么会这么短?”同学们又开始分析1915年-1949年期刊消失的原因,并制作了不同原因占比图。
这些消失的期刊最终都真的消失了吗?同学们再次追问并继续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并没有”。“1915年-1949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期,我们发现,这期间的期刊数量变化,其实和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是有巧妙的契合的,就像‘榫卯’结构一样,能够把这些数据和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很好地‘卡’在一块。”朱天颍说,虽然探究的过程中有老师指导,但能通过分析数据一步一步自己得出这些结论,还是让大家觉得非常兴奋,“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体验,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再探究再解决的过程就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直到看到它(历史)的内心。”
高一(3)班的钟哲宇同学加入的是地理组。“历史和政治(学科)是相对比较容易与100本期刊建立起联系的,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科的学科,要怎样和100本期刊建立联系呢?我们查了这100本期刊的地理位置。”钟哲宇说,这一查就查出了让大家咋舌的结果——100本期刊中,有30多本是在上海出版的。“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基本上达到三分之一了,我们就开始研究它(期刊)的地理因素。”
刊物的诞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人口、地理、产业优势,让红色思潮汇聚于此?钟哲宇和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为什么是上海?》的地理探究项目,把地理课内丰富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题的探索中。“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开埠后交通便利,上海的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这里的人们能迅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这些独特的城市背景使得代表时代思潮的期刊更容易出现。”
促进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虽然“百本红色期刊封面展”跨学科融合课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但课题研究给同学们的推动还在持续。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朱天颍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了《莽原》期刊去查论文,那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看那么长的论文。“这些论文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有很多专业名词,我都看不懂。”朱天颍笑着说,她曾为了一个专业名次先后查阅了4篇论文,虽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但却感觉很新奇,“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还是挺快乐的。”
在朱天颍看来,历史是文科,而数据却是比较理性的思维,用大数据的方式来分析历史,就是将理性的思维与文科感性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对我将来的历史学习、研究方向以及思维方式都是新的方向和新的经验。”
钟哲宇也表示,这次的课题研究,他和同学们通过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期刊背后的内涵,让自己的个人能力尤其是思考能力显著提升,“我们现在还在继续跟进这个课题,将来还想做得更深入、更有学术价值一点。”
“这次的跨学科课题研究,对高中孩子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具有批判的意识和思想的独立性,他们更追求的是在自身挖掘学习探究过程中获得对这件事情的认可和归属,而不是老师单纯地说教、灌输、告知。”中国中学高一年级组长蒋凌雪介绍说,“封面展”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德育途径和平台,为了让展览和学生们的生活很好地关联起来,真正切中学生的情感、思想,让他们有真正的触动和提升,老师们动了不少脑筋。“我们先是策划了讲解词的撰写、评比,让学生成为讲解员,在深入把握每本杂志背后的故事中,真正让期刊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第二步就是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
蒋凌雪表示,在跨学科课题研究中,同学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的是通过大数据,有的是结合文学期刊去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这个过程中,老师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变化,“国家自信、文化自信等信念理性且形象地呈现于他们的研究和成果中。”
蒋老师坦言,从增值评价的角度来说,此次跨学科课题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逐渐从过去尤其是高中学段学生的成绩论、分数论的评价路径上,转向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术意识和学术思维的奠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助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视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