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

中国历史研究_中国历史的研究_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历史研究_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_中国历史的研究

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本世纪初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的研究_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_中国历史研究

探源中华文明 增强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百余年的接续努力,考古学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现了大量距今200余万年至1.5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以及数以万计距今1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的遗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辽宁红山,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贾湖、双槐树、二里头,山东焦家,湖北石家河,浙江上山、良渚等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勾勒了中华早期文明在包容与开放中演进发展的文化图景,阐释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断、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研究_中国历史的研究_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让文明之光烛照民族复兴伟业 辉映人类共同命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为目标,用考古资料实证中华大地五千多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进走过了一条和其他重要文明发祥地既相同又独具自己特色的道路。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作为文明摇篮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的特点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阅读全文】

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_中国历史研究_中国历史的研究

多学科联合攻关 谱写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新篇章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实证了我国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实证了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的生动诠释。【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研究_中国历史的研究_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通过回溯百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点滴记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百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先民已经充分展现了独有的聪明才智、文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整体文明历程中,“百万年的人类史”时刻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文化之根,是我们“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依托。【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的研究_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_中国历史研究

人类骨骼考古与中华文明历史研究

人骨是考古工作中最常见的非文化遗存之一,因其包含创造文化的主体——“人”的诸多客观信息,从我国考古学诞生之时起就成为了考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研究材料。在考古学中专业研究出土人骨遗存的分支学科,就称为人类骨骼考古学(简称“人骨考古”)。人骨考古是广义的科技考古门类中的一个学科,是考古学和医学、生物学、统计学交叉而形成的。随着我国考古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出土人骨材料的积累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成果,人骨考古为探索中华文明之源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进程作出贡献。【阅读全文】

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_中国历史的研究_中国历史研究

守正创新 开创考古研究新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在未来持续推进和深化研究中应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开创考古研究新局面。【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

上一篇: 敦煌莫高窟简介及历史-敦煌莫高窟:从历史走向未来
下一篇: 莫高窟历史价值敦煌石窟营造以及历史过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