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黄伟,男,硕士,研究馆员。地名研究专家。“辽海讲坛”《地名文化与传承》主讲。
地名作为一门涉及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边缘学科,研究者向来是“小众化”,且见之于端的大部头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彭雪开所著《湖湘地名纪事》(1-4卷),以200余万字的篇幅,通过翔实而丰富的考释,从地名文化的视角对湖湘地名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梳理研究,实属不易。
彭雪开对湖湘地名的研究,是深入和宽泛的。在地名研究上,非常钦佩其对事业的苦苦追求和研究上的丰富多彩,多年前我曾以《游目骋怀研古释今》为题写过《湖湘地名纪事》。作为一位孜孜以求的地名学者,彭雪开的地名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地名学研究层面,主要围绕撰写历史地名论文、专项课题、出版专著等来展开地名研究;二是在地名文化价值阐释层面,主要围绕撰写地名历史文化文章等来展开地名研究,成果显著。《湖湘地名纪事》作为地名历史文化方面的专著,是其多年来地名研究的又一力作。十余年来,为完成《湖湘地名纪事》,作者辛苦奔走在湖湘大地,考察了12个市、州,67个县、市、区,900余个乡(镇),行程2万余公里。湘东的罗霄山脉,湘西的雪峰山脉,湘北的武陵山脉,湘南的五岭山脉(小部分),湘中的衡山山脉,以及衡阳盆地、邵阳盆地、洞庭湖平原等,都留下了作者形同劳燕的身影。一如其在《途中偶见》中所记:“晓辉浴头千山暗,斜阳古渡宿鸟鸣。心随我意逢地转,岁月如歌察古今。”且行且坚。
《湖湘地名纪事》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但作为地名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书藉,对研究湖湘地名文化的贡献是积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书中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的地名历史源流及文化史源的考证与探索,篇幅比较少,大量篇幅专注于地名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在县、乡(镇)地名的描述中,多注重地形地貌、古迹风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能人、民间工艺、民族迁徙、典故轶事、民俗风情、地方特产、地域方言等方面的考释,这很值得称道。
一、地形地貌考释中的方法论意义
《湖湘地名纪事》对山系地名划分为平冈、低冈、小冈、中冈、高冈,小岭、中岭、高岭,小山、中山、大山、高峰等。而每个层次,都有相对的海拔高度。比如,他把相对低于海拔高度50~80米的称为平冈、80~120米的为低冈、120~150米的为小冈、150~180米的为中冈、180~250米的为高冈。至于海拔300米以上者,亦依海拔高度,划分为小山、中山、大山、高峰。对于水系地名,一般明确为溪、港、河、水、江、湖、海、沼泽、湖泊等。把溪流又分为小溪、中溪、大溪;把大于溪的称为港,大于港的称为江,大于江的称为水,大于水的称为河,大于河的称为湖,大于湖的称为海;湖又分小湖、中湖、大湖。由此类推。
书中这些便于阐释的划分是相对的,只是为了山系、水系地名考释更准确一些。这对于地名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方法论的意义。当然,个别划分及阐释,还有待商榷。
二、历史考释,探微重证
历史事实的考证,证据是关键。历史的传承、文本的存在是其必要条件。由此形成了历史本体的客观性与历史文本的真实性之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往往会给历史文本造成一些非历史的现象,或人为历史的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历史被遮庇、扭曲、背离、伪造、摒弃的事件和现象是存在的。
《湘湘地名纪事》很重视考证。地域历史,如地方志及其他历史文献,有很重要的价值,但亦与国史一样,有的难辨真伪。书中所涉及到的地域历史事件,对各地记载的真实性,作者都作了史源方面的考证,难能可贵。一般来说,有文字、文献方面的记载,即使有原始可信史料的存在,最好还有地下出土的文物加以佐证,才可以慎重加以记录阐述。而涉及到一些县、乡历史文献,没有记载(多半漏载)的历史事件,一般多从原始文字记录及民间文献资料、村史、族谱、家史、自传、碑刻、当事人、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多个角度,加以考证阐释。纵观《湘湘地名纪事》,可见书中尽可能地保持地域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双重特征,尽可能地用正确的历史观加以考述阐释。这是一般研究者难以做到的。
三、民间人物、民间工艺的考释,凸显重点
对于地域历史人物考述阐释,《湘湘地名纪事》多依据地方志、党史以及各种官方编印的文史资料。一般来说,当地历史人物的记载,是经过上下互动的,最后由官方认定,比较准确。但有些不全或漏记,也是存在的,甚至该重点记载的并没有记载下来。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多在考察各种史料、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修正过程中,又有一些自己的考述见解。
《湖湘地名纪事》对民间能人和民间工艺的研究,是文章考述阐释的重点对象。随着知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过去乡村的民间能人、民间工艺,有的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有的勉强生存而已。因此,这一部分的考述阐释,极有现实意义,让这些民间能人、民间工艺在历史文本上留下一鳞半爪的印记,让后人有所追忆反思,也是地名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民族迁徙、民风民俗的考释,具有现实针对性
对此,作者更多关注的是地域汉民族迁徙和史实考证,尤其是关注中国大陆沿海地带,明清时期中原“客家人”回迁内地的考述。对其中的动因,有些做了初步的分析。一是湘西地区(含怀化市所辖各县、市,邵阳市所辖部分县、市)少数民族的迁徙、消失、融合的问题。二是湘东地区(以株洲市所辖9个县(市)区,并含浏阳、平江、桂东、安仁等县)客家人迁移、居住、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较多篇幅的考述阐释。对湖南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的民族成分、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民族习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做了一些考释。对湘东、湘中、湘南、湘西、湘北的一些民族乡(镇),尽可能地将这些历经艰辛迁徙的少数民族,作了全方面、多角度的历史文化审视,尽可能把那些鲜为人知的部分公之于众。
《湖湘地名纪事》在民风民俗的考述阐释中,更多关注的是汉民族中的特殊分支——“客家人”的民俗风情。在汉民族一般性风俗中,较多关注汉民族的始祖祭祀、生产生活和岁时礼仪中的风俗。同时,对于与别处地域不同的有关生、老、病、亡的风俗,都适度关注。湖南境内的汉民族,至今人口众多,文化差异较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其真实写照。历史上民间节日多,乡村呼之为“四时八节”。实际上有些地区远不止这些。大的节庆(又称民间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敬祖节)、中秋、重阳、冬至等节庆。湘东、湘中、湘南、湘西尤其注重中元节,又以湘东、湘中、湘南为甚。书中对这些都做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