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古知今 止于至善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而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著《历史研究》一书围绕人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类型首次出现以来历史经验的性质与范式问题,展开了一以贯之的论述。从当代历史学家们所知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广泛抽取例证,并在每个阶段上予以“证明”。在这些举例说明中,有一些非常详尽的论述。读这本书既可以厘清西方思想脉络,又可以更新中国学术传统。(当然这是对于学着而言,普通读者可以脑补一下历史常识)
《历史研究》由导论、文明的起源、文明的成长、文明的衰落、文明的解体、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在空间上的接触、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历史规律与自由、西方文明的前景、结论共计十三部分组成,上下两卷。本次主要从前两个部分进行分享。
导论中作者提出“历史家通常只是说明而非纠正他们在其生活与工作着的那个社会的思想。”予以认知的历史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人类整体,而是我们称之为一个社会的人们的某个群体。作者把19个大多数有着某种亲子关系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是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古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印度社会、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苏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与玛雅社会。将历史研究以单位的形式划分对比,在类比中寻找规律。可被认知的研究领域的各个社会乃是一个“属”,而21个样本则构成了其中一个特殊的“种”。诸文明的比较中,有一种意见认为21个社会除了作为“可认识的历史研究领域”之外,没有什么共有的特征。另一种则认为“文明的统一性”致使文明明显由多归一。历史除了记录事实之外,也求助于虚构,如同戏剧小说一样,许多来自神话,神话是一种原始的理解与表现形式。
在第二章有关文明起源的论述中,首先作者提出了原始社会和高级社会之间存在哪些基本区别?有一个有趣的比喻,原始社会就像是一个昏睡在山腰的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的人们,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悬崖峭壁。文明则像是这些昏睡者的伴侣,他们正抬起脚来,开始攀登上面的绝壁。有的攀登者掉到下面的岩石上成了失败者,有的成功的攀登上更高层的岩石。原始社会开始转变为文明社会是一种从静止状态向活动状态的过渡。中国的圣贤将其比喻为“阴”和“阳”——“阴”表示静,“阳”表示动。中国字符代表“阴”的基本符号似乎是一团遮盖了太阳的乌云,而代表“阳”的字符则似乎没是有云彩遮拦的、光芒四射的太阳。“阴”是原始人类达到的那块岩石,在歇息了30万年的98%的时间后才进入文明“阳”的活动时期。
在文明的进程中种族理论亦有巨大的作用,西方种族理论的拥戴者们最经常强调的心理特征就是肤色精神的优越感以某种方式与皮肤相对缺少色素沉着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一点从生物学角度似乎是说不通的,文明的种族主义鼓吹者们坚持认为白皙的皮肤是精神优越的标记,他们把欧洲人列在其他的种族之上,把北欧人列在其他欧洲人之上。
人类的相貌以环境可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丰盛的山岳型、土壤贫瘠的缺水性、草场沼泽地型、开阔且排水良好的地底型……人的身体和性格随着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挑战”与“迎战”研究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选择、环境挑战、战争灾害的过程中的例证,如在干旱的挑战面前改变居住地和生活方式令埃及和苏美尔人文明在行将灭亡的亚非草原上的诸多文明中脱颖而出;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挑战了除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还有酷夏与严冬交替带来的气温骤变;玛雅文明挑战的是广袤的热带森林。总之,当文明开拓了一片新天地,部分或完全地在长辈文明生存区域外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它将面临一个尚未被人类驯服的新自然环境的挑战。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压力亦是动力,一个跛铁匠与盲诗人的故事说明如果一个生物失去了某种特征器官,相对同类生物来说成了残废,面对挑战的反应可能是使自己的另一种官能特征特别发达。它就是神话世界中跛子赫菲斯托斯或威兰在人间的原型。蛮族中的盲人境况更糟,他无法打铁,可是他可以弹琴唱歌,用才智去构思诗篇,成为了蛮族战士渴求的不朽声明的传播者。那么是否“挑战越强,刺激越大”。古希腊语的说法就是处于不经受经验痛苦伤害的境界,也就是不为刺激所动的境界。
《历史研究》一书以人类文明发展为线索,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一幅历史画卷,例证鲜活丰富,研究方法独特,值得一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