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主题论坛在京举行4月18日

中国现代探索史_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探索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探索中国历史_中国现代探索史_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

4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术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出席活动并致辞。白烨、刘勇、孟繁华、张清华、王中忱、解志熙、高远东、孙郁、贺桂梅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参加活动。颁奖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李敬泽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办刊历史和年度论文奖的评选情况,他谈到,《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视野下,对过去一年学术进展和研究成就的辨别与肯定。《丛刊》年度论文奖下设新作研究奖和博士生奖,旨在联系学术研究和当代文学创作,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发展,鼓励人才涌现,推出优秀的学术新人。

中国现代探索史_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探索中国历史

李敬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发展,得益于一代代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前辈,他们倾注大量的心力,坚守学术品格和精神气质,把这份刊物办到学科发展和学术创造的前沿上去,让刊物成为更敏锐、更厚重、更宽阔的学术阵地,为中国文学话语建构作出持久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词。主办方领导及与会嘉宾为获奖作者颁奖。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发表获奖感言。张武军表示,《丛刊》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彼此深嵌,长期以来,他一直通过《丛刊》去了解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认知和判断学科的进展和趋势。他认为,《丛刊》相对独立于“学院体制”之外,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特别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与扶持,打造了一种尤为可贵的良好学术生态。

刘大先谈到,自己的获奖文章属于《丛刊》新开辟的“特选新作研究”栏目,这一栏目的设立一方面是对新出佳作的奖掖,显示了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自觉努力,另一方面则是期待批评现场能呈现出“研究”的面目,而不仅仅是“推介”“鉴赏”或“阐读”,这是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在风格、方法与观念上的有意探索。他认为,这是追求一种“有学术的批评”与“有批评的学术”的融合。

颁奖仪式后,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主题论坛暨《丛刊》编委座谈会,活动由李敬泽主持。他表示,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建构中国文学的理论话语也是《丛刊》的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未来展望。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时候,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提供了核心引领,也为我们打开了面向历史、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的广阔的理论空间,希望文学工作者能够围绕这个课题重新理解、阐释、构建中国文学的历史与未来。

当天下午,《丛刊》编辑部举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圆桌会议。在主题论坛和圆桌会议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及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主体性站位和视野是我们讨论中国文学的根本前提,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畴厘清,可能是重写文学史范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基础上,当代文学的学术化还有很多新的方向和领域可以展开,如百年中国文学实践经验如何实现理论自觉,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影响下怎么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理解中国,怎样推进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具体深入研究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奖论文

经过本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的推荐和评委投票,7篇论文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探索中国历史_中国现代探索史_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

张清华:《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百年新诗的六个问题》(第2期)

论文大气恢弘,开阖自如,抓住百年新诗在经典化过程中六个十分重要、持续至今的疑难问题,解析它们在实验探索中的创新呈现,从而扣住了各个时期“现代性”的演化脉络。尤为可贵的是,论文视野宏阔,却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靠船下篙,以作家作品为引证实据,文本分析精彩纷呈。

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中国现代探索史_探索中国历史

贺桂梅 :《〈讲话〉与人民文艺的原点性问题》(第6期)

论文从《讲话》的历史语境及核心问题出发,重新审视人民文艺的原点性议题,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诉求和社会结构革命的问题意识,进而讨论了《讲话》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重新打开了《讲话》的内在历史视野,也对其中蕴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方法进行了理论化总结,显示出宏阔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

王璞:《从歌德遗产到“时代精神”——文化政治中的郭沫若、冯至和卢卡奇》(第6期)

论文从在革命世纪及其精神运动之中理解郭沫若对歌德态度的变化,指出郭沫若最终用“时代精神”的概念将歌德遗产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寓意构造。颇具创见地将郭沫若与卢卡奇、冯至比较,将三者对歌德的解读还原到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和人民民主斗争的文化政治之中,显示出高屋建瓴的历史视野、开阔的世界眼光及扎实的理论功底。

中国现代探索史_探索中国历史_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

张武军:《革命文学探源:国民革命体验与郁达夫的“方向转换” 》(第10期)

论文透过郁达夫的“方向转换”问题,深入探讨了国民革命和革命文学起源的问题,在丰富的史料中,呈现出新锐的问题意识,以及跨文学史、思想史、政治史的眼光与方法。文章对于重新理解郁达夫和创造社相关人物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无论在郁达夫研究层面,还是中国革命文学研究层面,均有重要贡献。

中国现代探索史_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探索中国历史

彭春凌:《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全球史脉动——〈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绪论》(第12期)

论文聚焦于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全球史视野的关系,阐述斯宾塞的“进步”或“进化”观如何被章太炎纳入中国传统对“道”的诠释背景,卓有成效地概括了辛亥前章太炎思想发展的一条内在理路,深入细致地考辨了其中内涵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的思潮互动,创造性地打通了英、美、日、中四国的知识群落,揭示出思想跨洋流动波澜壮阔的图景及其背后的历史复杂性。

新作研究奖

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探索中国历史_中国现代探索史

刘大先:《世俗时代的史诗思维——论刘亮程〈本巴〉对〈江格尔〉的发展》(第12期)

论文从刘亮程的“讲述者”身份设置入手,考察了小说《本巴》对史诗《江格尔》的继承与发展,既洞察了《本巴》的可译性和普遍性,也揭示了刘亮程在史诗研究的还原主义知识论范式之外所开创的启示性存在论式的传承方式,及其对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借鉴意义。文章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显示了强劲的整体理论构架力。

博士生奖

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中国现代探索史_探索中国历史

孙慈姗:《郁达夫〈毁家诗纪〉中的情感经验与伦理修辞》(第7期)

论文在前研究的基础上对郁达夫《毁家诗纪》诸篇诗作及注文进行细读,别出心裁地将关注点转向文本修辞层面,在旧体诗中生发出情感诗学的向度,探寻郁达夫的修辞行为与情感抒写、伦理建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旧形式”对文学家在时代巨变中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安置的重要意义。在表述上也具有和研究对象相匹配的细腻和深挚。

获奖感言

张武军

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中国现代探索史_探索中国历史

尊敬的李敬泽主席,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来宾:

上午好!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和《丛刊》编辑部的各位老师!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来谈谈我的感受。我其实很惶恐,因为这一年《丛刊》的好文章非常之多,让我自叹弗如;而当我得到陈艳老师的通知,希望我作为代表发表感言,我更加不安。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来说,对于各位《丛刊》的编辑老师、编委老师来说,你们平常大概已经听多了作者们讲和《丛刊》之间的故事。但是,请原谅,在此我还是要,也只能讲述一下《丛刊》和我,或者说,沿用去年我同门好友李哲的题目,“《丛刊》和我们”。说实话,李哲去年发言讲得很好,也是让我此刻压力很大很忐忑的缘由之一。

23年前的这个时候,北方的油菜花刚刚开过。我着手准备西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复试,我当时朴素的想法,就是把报考的导师胡润森先生的研究,都找来看看。那个时候,没有像知网这样的数据库,因为之前读师范,我就读的只是陕西一个普通的地方师范学院。没有人告诉我究竟如何作研究,我的现当代文学老师那时也在努力考研,学校图书馆的资料也并不丰富。但在过刊阅览室,我很轻易地找到了非常完整的历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找到1993年第4期胡老师的《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这篇文章后来也入选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胡老师文章中所提出的“忍耐型悲剧”和“进攻型悲剧”的划分和论述,依然记得胡老师在古今中外戏剧史文学史中来定位和评价曹禺。此外,我印象深刻是,《丛刊》每期的后面,都有之前两个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推荐目录”“论文选目”“论文索引”之类,让我按图索骥寻找自己需要的胡老师的其他论文,以及曹禺研究、鲁迅研究的论文。

很显然,那时我还只是“功利”地应对研究生的复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丛刊》的价值和意义。后来胡老师因病去世,我转到李怡老师门下,我又系统学习和研读了李老师的诸多文章,他最早的论文就是本科时写的《李金发片论——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发表在《丛刊》1988年第2期。李老师不止一次的说过,这篇文章和《丛刊》之于他走上学术道路的意义,我这里援引李老师第一本专著后记中的表述:“1987年,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一篇《李金发片论》投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大约正是从这一时刻开始,我那灿烂一时的‘作家梦’逐渐淡远了,另一条所谓的‘学术之路’开始在脚下延伸”。

在此,借这个机会,我特别感谢两位授业恩师,是两位老师把我带上学术之路,尤其是李怡老师,这么多年一直指引和帮助我不断前行,这也是我今天能站在这里的主要原因。也想特别感谢文学馆和《丛刊》,正是《丛刊》为我打开了学术殿堂的大门。正如被王富仁老师称为“学科魂”樊骏主编在“第一个十年”所总结的那样,“《丛刊》又在很大程度上,至少在若干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动向”。这样的评价到今天依然适用,樊骏老师写的《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丛刊〉又一个十年——兼及现代文学学科在此期间的若干变化》;钱理群老师《我们所走过的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0期回顾》,以及看看2022年《丛刊》发文的总目录,都可看出,《丛刊》和中国现代文学这个学科,彼此深嵌在一起。所以,我想说的是,我首先是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研究者,来关注《丛刊》,透过它来理解、体会我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认知和判断学科的进展和趋势。

我自2005年至今,共计在《丛刊》已经发表论文5篇,这并非是自炫,实则是其他刊物都不太能发长文,而《丛刊》则是为数不多的,相对独立“学院体制”之外的刊物,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就像张旭东老师去年所说的,“《丛刊》不属大学量化评比的系统,所以在建制和愿景上,大可以超脱今天学术界的经院化和碎片化,用文学本体所具有的能量、活力和创造性,为批评和学术设立一个外在的期待和标准。”《丛刊》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发表硕士论文的刊物,我的学生在硕士阶段就在《丛刊》发文,可见《丛刊》真正做到了不问作者身份、地位,只关注文章质量本身。也可以说,《丛刊》的主编和各位编辑同仁,更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与扶持,《丛刊》特别设有博士生奖就是最好的说明。就在上个月,我还有一个学生的稿子,他没有通过外审,我还没来得及劝慰他鼓励他,他就已经在微信里接着回我,“收到一份很长的审稿意见,我觉得挺满足了,也有很大收获”。我想,正是这份刊物,正是《丛刊》和文学馆的各位同仁,共同打造着这样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这在今天尤为可贵。

今天与会的不少师长、朋友,之前都未曾谋面,或只有一点淡淡的文字之交,或基于论文阅读的神交,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师友共聚一起,感到非常开心。最后再一次感谢文学馆、感谢《丛刊》的同仁、感谢各位师友!

“有学术的批评”与“有批评的学术”

刘大先

中国现代经历了哪些正确探索_中国现代探索史_探索中国历史

谢谢丛刊和评审委员会给我颁发这个新创的奖项,这让我倍感荣幸且心怀感激。

我的文章属于“特选新作研究”,这是丛刊新开辟的栏目。以我个人的揣测,也许一方面是对新出佳作的奖掖,显示一种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自觉努力;另一方面则是期待现场批评能呈现出“研究”的面目,而不仅仅是某种“推介”、“鉴赏”或“阐读”,这是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在风格、方法与观念上的有意探索。

我想,这是追求一种“有学术的批评”与“有批评的学术”。即,在涉及到具体的作家与文本时,有着通透的文学史纵向脉络,兼具横向比较的宽阔视野,从而能够给予评论对象精准的定位,让“批评”成为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评判;而学院式的“学术”在此种方法论之中,则走出煞有介事的高头讲章与理论的“规矩”和“门户”,成为能够介入到鲜活现场的实践工具,体现出鲜明的观点与立场,从而让“学术”葆有生机与活力。

这里不免涉及到关于当代文学批评一个老生常谈的误解:它似乎被视作没有学术的。但我们不能对此心生委屈与怨怼,而需要反躬求诸己。正如韦勒克所说:“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作家作品论需要有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综合,从中发现问题,提取观点,进而从个案出发,生发出具有普遍性的命题。

在我看来,这需要分五步走。一是共情,对文本的感受力是研究的出发点。二是理解,在融合感性与理性基础上的认知,以确立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三是阐释,在分析文本的内部与外部,给予研究对象以研判与评价。四是自反,即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指涉,对于自己所使用的话语有着自觉,进而才能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五是表述,即将前面四步的内容通过明晰的逻辑、清楚的结构和清通畅达的文字技巧与修辞表述出来,形成带有独立性的研究作品。

如果要简单概括,“有学术的批评”与“有批评的学术”,就是对于严肃雅正美学的追求,严谨扎实学风的推崇,拓展学科边界的倡导,开发学术生长点的尝试,创新方法与理论的鼓励,以及准确凝练表达的提倡。

这是一种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理想状态”,我并不敢自称已经达到,可能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原欲诸君共勉!

再次感谢!

一审:陈 艳

二审:李蔚超

三审:李宏伟

——订购方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文学研究类月刊,每月1日出刊,每本定价28元。

一、邮局订购

上一篇: 202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下一篇: 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委员会理事孙志军:让敦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