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创建于1956年,1998年开始招收历史方向教育硕士,200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获批历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5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有两个研究院。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专门史、中国历史地理等4个专业。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6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民族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1人。近五年来,本学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5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5项)。学术成果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青年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史学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4篇,6篇论文被权威期刊全文转载。出版著作8部,举办闽浙赣区域史研究工作坊、边疆与海洋论坛、东北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10余场。
本学科建立了中国首家契约文书博物馆,注重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需要,充分利用专业特色与优势,打造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
一、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本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旨在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理性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操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追求,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良好,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培养,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宽广的中国史基础知识和坚实的理论水平,能够掌握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对于本学科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能够熟练应用外国语,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研究选题应当具有创新性,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具体素质能力要求如下:
1.严格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的科研道德,不断求知创新的学术精神,善于合作包容的团队品格。
2.具有本学科方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充分认知重要学术现象,掌握本学科方向国内外理论发展前沿,熟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3.具有独立思维和独立从事本学科方向研究课题的能力,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注重基础学科向交叉学科的延伸与融合,能够参与开拓新的专业生长点并做出创造性成果。
4.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外语,具有较熟练查询外语文献、撰写外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计算机运用能力。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国历史地理等4个专业及多个研究方向。
序号
专业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史
宋元史
明清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专门史
中美关系史
中非关系史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边疆学
10
中国边疆史
1.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以明清史和宋元史为重点。以胡铁球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现有教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4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6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
2.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以近现代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史为重点。以张根福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现有教授4人,省部级人才2人。近年来,获省部级奖6项,其中省一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教育部和省级课题4项,有2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3.专门史:研究领域以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江南区域历史与文化为重点。以赵志辉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现有教授3人,省部级人才2人。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3项,《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系全国首门江南文化领域国家精品课程。
4.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以中国疆域史和海洋史地为重点。以于逢春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现有教授4人,省部级人才3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教育部和省级课题6项。社会服务功能突出,多篇研究报告获正国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