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2月20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理念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

2月20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理念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杨艳秋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主持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汪高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展龙研究员担任评议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郭子林研究员,以及课题组成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现场

郭子林研究员代致辞

郭子林处长代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致辞。指出,2022年度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在选题设置和申报评审过程中,特别注意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划办年度重大招标项目的相互补充,发挥自身特色。一是突出政治导向和理论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学术前沿,推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研究。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彰显经世致用功能,把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摆在显著位置,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现实关切。三是突出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出突破性、标识性学术成果。《“中国之治”的历史根源及思想理念研究》课题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国家治理思想理论与制度实践,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项目整合了国内一批研究中国史学史、国家治理史的优秀学者,在跨领域综合研究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致辞对项目管理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践行史学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二是切实开展创新性、原创性研究,探讨历史传统作用于当代国家治理的独特优势和内生逻辑,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办相关管理办法,保证项目研究有序合规进行。

杨艳秋研究员介绍课题情况

项目首席专家杨艳秋研究员介绍课题论证及启动情况。她指出,“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思想理论界为解释、回应中国治理实践而概括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课题以“中国之治”为核心,从理论基础、制度渊源、治理理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之治”等几个方面,贯通历史与现实,连结传统与现代,深入透视和探讨“中国之治”的思想根源及实践路径,系统梳理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治理经验和成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剖析中国道路演进的内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阐发“中国之治”的传承源流与展开脉络。

课题的重点和创新点,在于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特征、内涵、趋势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着力发掘“中国之治”的深厚底蕴,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道路选择与体系建构提供事实依据及学理支持,为新时代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历史镜鉴和决策参考。同时力求融古通今,恰当评价中国传统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科学阐释中国传统治理遗产与当代治理思想、治理能力及治理成效之间的关系,厘清辨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之治”的连接点,由此解析传统社会现代转向的方位和进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汪高鑫教授发言

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评议,并对未来课题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汪高鑫教授认为,报告逻辑清晰、论证充分,选题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从历史学角度,依据事实整体探寻“中国之治”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学术史梳理较为准确中肯,他建议补充一些国外相关研究情况,并对传统“治道”思想作出总结。子课题设置侧重古代史部分,还可增加近代史内容。注意“家国同构”“大一统”“穷变通久”“民本”“天下为公”“德主刑辅”等概念使用的历史情境,其他如历史上的水利制度、宗族制度、生态保护、王霸之辨、民族交融等议题,以及近代以来的治理实践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都值得进一步认真思考。他还强调,课题应紧紧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特点展开,既要注重历史总体过程的梳理和论述,也要深入分析考察具体个案。

金民卿研究员发言

金民卿研究员指出要始终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理顺“制”与“治”,历史实践与历史叙事、历史观念的关系。强调社会治理是在一定社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不能撇开制度谈治理。既要专注具体操作层面,也不能忽略制度前提,否则容易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之治”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之治”的魂,课题研究要注意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阶级本质,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李正华研究员发言

李正华研究员认为,开题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对于增强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底蕴和历史自信,全面总结中国国家治理经验很有助益。他指出,本课题应着眼于古今之间的内在继承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之治”和“世界之乱”的对比,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发扬光大。四个子课题在章节安排上要尽量做到一致,对于中国共产党治理理念的归纳运用应更加准确精当。

展龙研究员发言

展龙研究员认为,开题报告立意宏远,视野开阔,论述深刻,以长时段、大历史的研究视野,纵向观察了自古至今国家治理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阐释了“中国之治”提出的历史根基、文化脉络和现实依据,阐明了“中国之治”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同时,建议项目研究进一步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全球治理理论、文明史观等重要理论,深入探讨“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四个自信”等重要论述的深层联系;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展开论述,凸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价值体系;进一步重视对历史时期文化政策、军事建设、社会事业、思想建设、生态治理等重要方面的研究。

在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后,杨艳秋研究员对上述专家表达了衷心感谢。她表示课题论证凝聚了全所人员共同的努力,接下来课题组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治理实践与理念的辩证关系、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治理体系的发展等方面强化理论探索,细化章节架构,不断修改完善,切实开展研究,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夏春涛研究员主持会议

报告会最后,夏春涛研究员总结指出,到会专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评审意见,对课题论证的改进完善很有帮助。中国之治兼具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课题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掌握尚待加强,接下来请课题组同志们在杨艳秋研究员的组织带领下,团结协作,补齐短板,更加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上一篇: 中国法律类毕业论文文献包含哪些?
下一篇: 一般历史系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