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闪光”的消息在朋友圈疯转。戏精上身的我,瞬间联想到了《三体》中那句著名告诫: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不过这条新闻能有这种热度,实在出乎意料,但如果仔细回顾一下整个太空探索史,一切似乎又很说得过去。
人类对于摆脱地心引力、探索太空的努力从未停止过,我们总是憧憬自己并不是这个宇宙中孤独的存在。
今天挑了一些里程碑事件,与大家分享。
如果不算民间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应该就是已知最早“脱离地心引力”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由此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在此之前,至少有10只太空犬被前苏联送入空间轨道。
加加林的“捷足先登”,让当时正与前苏联争霸的美国坐不住了,于是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月球。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荒凉而沉寂土地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
他和搭档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并留下传世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最近,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登月第一人》(《FirstMan》,由高司令主演),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历史形象的阿姆斯特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1991年,伴随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长达44年的冷战终于结束,为大国间友好合作的探索,提供了绝妙的契机。
被称为“国际太空合作奇迹”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于1993年被建立,成为人类向太空探索的“前哨”。
多年来,大量科学研究,通过国际空间站得以实现;而对普通人来说,也经常对由国际空间站传回的地球照片发出“美到流泪”的赞叹。
2020年,国际空间站将会结束27年的服役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
到了21世纪,“脱离地心引力”的诱惑丝毫不减。
2018年年初,马斯克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他通过SpaceX猎鹰火箭,将一辆樱桃红特斯拉送上太空,面坐着一个叫Starman的仿真航天员,特斯拉屏幕上写着Don'tPanic,车里放着一条毛巾和一本《银河系搭便车指南》,还放着DavidBowie的音乐,浪漫过所有太空电影。
最动人的一个细节还是:SpaceX回收火箭助推器的停泊船叫作OfCourseIStillLoveYou,“不问你是谁,也不问结果为何,我的爱意都始终一意孤行”。
这个壮举,无疑达到了马斯克个人浪漫主义的顶点,是他移民火星计划的初步尝试,也是未来太空货物运输方面的小试牛刀。
不过马斯克最多只是把车和仿真人送上太空,本人至少还好好待在地球,更猛的是维珍航空创始人——67岁的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
他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正在接受航天员训练,期望在近期开始他的第一次太空旅行。
马斯克早先声明希望自己能“在火星上退休”,而布兰森的步子迈得更大胆一些,他要做第一批进入太空的旅客,开拓商业太空旅行领域这片蓝海。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乐观地畅想:也许脱离地心引力,俯瞰蔚蓝太空的美好期待,真的能在有生之年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