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可从四个方面来分类。一是为什么作这项研究,二是研究有何用途,三是研究和时间的关系,四是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表1做了归纳,讨论见下文。
表1: 社会科学研究的分类
1.1 目的
按照研究者要达到的目的,研究可分为三类:探索、描述和解释。
1)探索
如果有一个新的课题,前人了解甚少,可供参考的文献不多,我们即可从头开始。这就是探索性研究,也叫做形成性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提出可供进一步探讨、并且是更准确的问题。探索研究通常是一系列后续研究的开始阶段,可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课题,以便设计和进行更为系统广泛的研究。
艾滋病的研究是一个例子。在70年代艾滋病刚刚出现时,这种病由什么引起,怎样传播,为什么突然流行,等等,人们对它一无所知。只见症状相同的病人进了医院,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济于事,病人很快死亡。只是在做了很多探索性的研究以后,人们才找到诊断这种疾病更为准确的方法。
探索性研究往往不公开发表,只是在更为系统的研究问世以后才为人所知。由于缺乏现成的、可供参考的理论和方法,这类研究很不好做,且很难取得十分确切的成果。新课题的各个方面似乎都显得重要,步骤开始时并不明确,探讨的方向常常需要改变,这些使研究者无所适从。做探索研究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潜质,目光敏锐,头脑灵活,愿意接纳各种观点,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创见。
探索性研究常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定性的研究较为开放,可避免拘囿于一种理论,并容易接纳各类证据和发现新的问题。
表2:探索性研究的目标
-熟悉基本的事实,如有关的人和事。
-对研究对象形成大致的印象。
-生成多种观点,并形成假说或猜想。
-决定进一步研究的可行性。
-为系统的研究找准问题,拟定细节。
-找到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2)描述
对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已有相当多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描述。描述性研究犹如展现一幅画面,给出情景、事件、关系的种种细节。这类研究常常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可作为实践或应用的依据。
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有共同之处,在具体情况下有时不易区分。但是描述性研究通常对定义明确的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比如我们可以探讨中国成年男性中吸烟人口的比例,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描述性研究常给社会上特定的人群画像。比如美国毒品管理局曾做过一项研究,描述通过机场的毒品走私犯最典型的特征:年龄、衣着、旅行路线和时段等等。研究的问题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即贩毒者的外貌和行为特征。研究的目的也很清楚,是为了帮助海关官员识别贩毒者。
描述性研究重点探讨“怎样”和“谁”的问题。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谁参与了?这类研究对新问题和新现象少有兴趣,也无意去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贩毒者为什么贩毒),重在描述所能观察到的事实。
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是描述性的。就方法和技术来说,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历史-比较法和内容分析都可用于描述,只有实验方法除外。
表3:描述性研究的目标
-准确描画某个社会群体的形象。
-描述一个过程、机制或关系。
-提供文字或数字类的信息或数据。
-寻找信息,以形成新的解释。
-展现背景信息或情景。
-创造新的类型或分类。
-说明序列、程序或步骤。
-记录与以往认识相悖的信息。
3)解释
有些事物我们非常熟悉,并且已有很好的描述,但是我们常常有刨根究底的诉求或意愿,极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解释性研究的动因。解释性研究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建立在探索和描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寻求事物何以存在或发生的原因。
有许多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超越描述走向解释。解释研究除了很少使用实地研究以外,其他方法都能用上。实验法是解释性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
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和世界。而这些差异与研究者的理论倾向有关。上述实证主义就是理论的一种。
表4:解释性研究的目标
-确定原则或理论的精确性。
-发现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
-促进对深层次过程的了解。
-用普遍性原则把看似不同的问题和现象联系在一起。
-创建理论或使之更加完善。
-将理论或原则扩展至新领域、新现象。
-为支持或反驳某个解释提供证据。
1.2 运用
科学研究的另一种分类是看成果如何被运用。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研究可用来促进知识的增长或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类研究旨在帮助理解社会现实的本质,被称作基础研究或纯研究。第二类研究应用现有的理论和获得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或帮助制定有关政策,被称作应用研究。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增进对世界和社会的了解,其重点在于反驳或支持有关社会如何运作的理论。基础研究是大多数科学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源泉。基础研究以解释性的最为常见,但也可以是探索或描述性的。
有人对基础研究持批评态度。由于基础研究不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或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是有失偏颇的。虽然基础研究的成果短期内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效益,但它为应用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理论和指导原则。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知识方面有意义的进展都来自基础研究。
当然,新思想和新知识不仅仅来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能创造知识。尽管如此,基础研究仍然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基础研究往往由科学群体中的核心成员组织和实施,它通常首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然后由大学教师在教科书中和课堂上引用,传授给学生。
2)应用研究
顾名思义,应用研究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它帮助人们制定政策或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它通常解决专门的问题。如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般是从中学开始。提前从小学开始能否提高中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研究这个课题,可以借鉴的理论很多,找到切实可行的做法显然非常有用。在应用研究中,理论不是目的,它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面向实践的研究。社会团体或组织运用研究成果谋取某种利益,研究是他们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如美国的Xerox公司一度打算关闭自己的一些生产部门,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成本比自己生产要便宜的部件,以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管理部门的一位研究人员不愿看到公司裁员造成失业,工会也站在工人一边反对上层的决定。于是该研究人员与工会组织了产品成本调查小组,研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措施。由八个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连续工作了半年,拿出了成果,使公司能够生产出堪与市场价格竞争的零部件,挽救了900个就业机会。这是研究人员和应用人员联手行动取得成功的范例。他们的合作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困难,也从此改善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并为其他大型企业提供了借鉴。从后一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研究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理论价值。
第二类应用研究是社会影响评估。当一些影响全社会的大事件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时候,政府部门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事件对整个社会、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这些大的事件包括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是国家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如核电站、水坝、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等。象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常常难以估量,有必要进行调查。大型的建设项目通常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些项目上马之前,也必须进行论证,评估各种利弊得失。社会研究常常是这些调查或论证的组成部分。这类研究考察重大的变故对社会所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没有这样的评估,单凭主观臆想就仓促做出决定,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
对大型建设项目的评估常常包含代价和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专门的技术模型来计算项目的代价和效益,并可用数字直观地表示。
代价和效益分析可能引起争议。何为代价何为效益,对利与弊的权衡,人们常常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这牵涉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新鲜空气、自然景观、犯罪率、生活压力水平、甚至人的生命等。建成一个核电站可使供电价格降低,为居民节省开支,这是利,然而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却是弊。怎样看待利弊和人们的价值观有关。人们意见不一,难免引起争议。
表5:社会影响评估的内容
-社区服务:学校招生人数、医院床位的多少。
-社会状况:犯罪率,老年人的自养能力。
-经济影响:收入水平的变化,企业倒闭的概率。
-对人口组成的影响:人口年龄组成的变化、人口流动的情况。
-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变、噪音水平的变化。
-健康指标:疾病患病率的改变、有害物质的存在。
第三类广泛运用的应用研究是评价研究。它回答的问题是“这个项目成功了吗?”社会科学家把这种研究定义为:按照证据做出评价的过程。比如,新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升学水平?消费者保护法实施后,坑害顾客的事件是否已大大减少?评价研究用来评估政策、法规或项目执行的有效性。这类研究常常是描述性的,但也不排除探索或解释性的。评价研究可使用社会调查、实地研究等方法,但属实验法最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评价研究可以由项目的参与者自己组织,或应决策者的要求进行。这类研究常常涉及局部利益的问题。不同的人群和部门的利益有时互相冲突,而且大家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研究的结果可能使得一些人利益受损,如失去晋升甚至工作的机会;有的项目可能有必要推翻重来。研究者因此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例如某个学校实行改革,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在评估这个项目实行后的效果时,负责的校长当然希望研究者做出成功的结论。假如结果表明项目完全失败,校长显然脸上无光。
评价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监控性评价研究。在一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人们同时对其进行监控,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管理。这种监控有时本身就是项目执行的一部分。另一类是总结性评价,是在项目执行完毕时进行。
在西方,评价行为现已成为管理部门的必要职能之一。学校、企业、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研究班子,评估各类项目的执行情况。他们把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单位,对它们进行评估。比如,一个大学的管理专业分教学、科研、服务三个方面。执行效果如何,可分别加以评估:产出、效益、收入、支出,等等。
1.3 时间维度
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研究与时间的关系。时间是研究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研究采取与时间有关的不同策略。有些研究摄取时间上的一个点;另一些研究则展现一幅活动的画面,在一段时间内追踪事件、人物、社会关系等等。还有的研究集中描画一个或几个个案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情况。
1)横剖面研究
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选取时间上的一点,采取照快相的方法考察社会的一隅。这是横剖面式的研究。如学校后勤部门在某一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学校伙食的意见。这种研究通常是最简单、最经济的选择。缺点是无法体现过程和变化。横剖面研究可以是探索、描述或者是解释,但是以描述最为常见。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跨时间的观察,分几种类型,通常比剖面式研究复杂费事,成本也大,但却是探讨过程和变化的有力工具。纵向研究一般用于探索或者解释,较少用于描述。
纵向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小组跟踪研究,英语叫做panel study。Panel的意思是接受调查或考查的一组人。在小组跟踪研究中,研究者追踪调查同一批人,同一个团体或组织。换句话说,小组跟踪研究是在不同的时间观察或调查同一个或一组对象。这种研究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对人做跟踪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可能失去行踪,也可能去世。尽管如此,精心设计的小组跟踪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此相近的一个例子是,我国有位摄影记者连续五十年追踪报道某地的一家农户,反映建国以来这家人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这个农户反映的情况是我国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摄影记者的工作因此很有意义。
第二类纵向研究叫做时段研究。这与小组跟踪研究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容易操作。小组跟踪研究和时段研究在时间维度上都不是共时的,然而前者必须用相同的受试,而后者则未必。比如考察某个村庄居民的情况,用小组跟踪的方法,重点在人,不在村庄。随着时间的变化,不管那些村民们搬迁到了什么地方,研究者都要设法跟踪随访。而时段研究的重点则在村庄本身,不管它的居民组成有何变化,任何时候都是新人旧人一并考察。
3)个案研究
在剖面研究中,研究者观察许多人或某个群体在某一时间点的情况,也称为共时研究,纵向研究则考察人们纵跨时间的变化。而个案研究探讨的是少数个人、团体或者组织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与上述两种研究不同,这类研究是对特定人群和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详尽深入的考察。这种考察可延续相对短的时间(如几天),也可纵跨相当长的时间(如几年)。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生对特定病人的观察和研究。病人的生理指标、对药物和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的效果等都记录在案。
个案研究往往用于探索。发现艾滋病的初期,医生依靠个案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这种病的病因、病理、和传播途径。个案研究无疑也可用于描述,但很少见于解释性研究。
1.4 技术和手段
按照研究的设计和获取数据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定性型研究,结果多数用文字来表述。另一个大类是定量型研究,结果以数据分析为依托加以呈现。
1)定性型研究
实地研究法(field study) 实地研究也叫做参与式观察。通常是对为数不多的人或事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有人将其归属于个案研究。考察者事先对拟定进行的研究有一个大致的设想,然后选择一个社会群体或地点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准进入所要考察的人群或地点以后,考察者通常在其中充当一个角色,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同时进行观察。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结识并打成一片,甚至发展亲密的友谊。观察和体会每日以日记形式加以记录,如此持续数月甚至几年。在这期间,研究者不断深化和提炼他的认识。在离开考察地以后,整理笔记,写出研究报告。
实地考察法只用于探索或描述性研究,很少用于解释性研究。
历史-比较研究 历史-比较研究探讨历史上某个阶段或者某种不同文化的社会生活。研究可重点考察一个或几个历史阶段,比较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对历史和文化交叉混合进行研究。和实地研究相仿,历史-比较研究开始时常没有十分明确的问题,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提炼和完善。研究所依据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如现成的统计资料、文件、书报、相片、地图和声像素材,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得数据和资料。历史-比较研究可以是探索、描述和解释,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物,但是以描述为主。
2)定量型研究
实验 社会科学实验运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实验室内或者现实生活中进行。这类研究涉及相对少量的个人,探讨重点明确的问题。实验是解释性研究最好的方式,然而只适用于那些情景可以加以控制的课题,因此使用范围有限。
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将受试分成两组或更多组。各组的性质、条件和环境在理论上要求完全相同。有一种实验方法是,两组中有一组接受研究者实施的干预,这一组称为实验组。另一组不接受干预,称为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唯一差别就是干预。研究者需在实验开始时和实验干预以后对所有的受试分别进行两次或多次测量,获得数据,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其目的是观察干预是否对实验组造成了影响。在保证相同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从实验组得到的数据如果不同于控制组,实验者可以得出结论,认定是干预本身发生了作用。
调查 调查的方法是向人们提出问题并记录他们的反应。一般使用调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对被调查人的条件和调查的情景不加严格控制和操纵。问卷可面对面发给被调查人,可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的方式寄送,也看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布。问卷就某一主题向被调查人提出相当数量的问题,要求被调查人在短时间内做出回答。研究者将结果进行统计并以数字或者图表的方式公布。
调查的对象往往是某一特定的人群。这个人群可能非常庞大,不可能逐一询问。因此调查者只能从该人群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称之为样本。比如,有关50000人的信息可从150人组成的样本获得。这种研究要求样本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其反映的情况可以推及整个调查的对象人群。
内容分析 考察书面、图片或声像材料(电影、绘画、音乐等)中研究者感兴趣的信息可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者首先确定需要调查的内容,比如某些词汇和主题的出现频率,然后设计搜索和记录的方式以及确定打算搜索的材料(书刊或报纸)。有关的材料必须进行各种预处理,比如用扫描的方法输入计算机,或是进行计算机文件方式的转换。声像材料在输入计算机时必须经过数字化处理。如没有现成的软件,研究者还必须设计软件。最后用计算机处理得到结果。研究的结论一般用数字或者图表加以报导。
内容分析可用于探索性研究,但是更多是用来描述。
现成的统计资料 这类研究运用现成的统计资料,挖掘新的信息,解答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统计资料的来源是政府部门或者其他机构发布的统计数字、年鉴和公开发表的社会调查报告等。
运用现成的统计数据虽然比较经济,但是收集各种数据也许很费时间。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已逐步获得解决。
运用二手数据必须谨慎,原始测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都应考量。同时还有一个归誉的问题,即在报道的时候必须说明数据的来源,对原作者表示谢意。
现成统计资料分析最常见的是描述性的,尽管也可用于探索和解释。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偏重于定性,尤其多用历史-比较法。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一般能够驾轻就熟,有关文献汗牛充栋,著述者众。相比之下,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在我国可以说刚刚起步。近年来,国内媒体和民间建立了不少调查机构,社会调查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但是调查只是定量型研究的一个方面,总的来看,这类研究方法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事这方面教学和研究的人还很少。
(摘自严辰松:《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