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时拾史事
本文又名:
“还有3个月,我特么怎么避免写出2017年最蠢的文章”
本来从来没想过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因为这是很久很久以前写给我弟弟的一封信。但是今天的朋友圈被批判王芳小姐有关“敦刻尔克”和“中国远征军”的文章刷屏了。
相信大家应该都看过这篇文章啦
我对于批判一个没知识的女士毫无兴趣,即使她和他丈夫的动机非常值得商榷,虽然我知道他老公是著名带鱼侯,但我连去百度一下他俩照片的好奇都没有。我只是感慨历史的荒诞。
没想到胡适先生那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在这个时代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历史不一样,历史在这个时代算屠龙技,你能且只能“货与帝王家”。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篇民科性质的文章,欢迎批判,无所谓接受。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历史爱好者,能说出一大堆“你不知道的XXX”,要冷僻,要有鲜见但专业的名词,要有准确时间有精确地点,并且以此为傲。
譬如:明中后期倭患的起因,是由于嘉靖二年日本室町幕府时代大永三年六月,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分别派遣对明朝的贡使团在宁波爆发武力杀戮,由于日本人宋素卿贿赂宁波市舶司太监赖恩得到优待,引发另一拨日本贡使团头领宗设愤怒继而引发火并,宗设追杀宋素卿到绍兴城下,沿途劫掠,并且杀死明朝备倭都指挥刘锦和千户张镗,是为争贡之役。日后成为首辅而当时只是给事中的夏言上书“倭患起于市舶”,所以嘉靖皇帝下令裁撤浙江和福建两处市舶司,仅留广东一处。日本和明朝的贸易途径断绝,日本人开始从事非法走私和劫掠。夏言最终被严嵩陷害而死,夏言的学生徐阶忍辱负重除去严嵩集团为老师报了仇。严嵩集团二号人物严世蕃据说因为欺负过一个叫做王世贞的大才子,于是大才子写了一本书叫《金瓶梅》算控诉加诅咒,因为严世蕃号东楼,所以《金瓶梅》主角选了西门庆。
这是历史吗?当然是的。有正史有野史,还牵强附会出一点蝴蝶效应。但是这最多算历史的碎屑,你背得再多,也不算研究历史,最多算积累很多酒桌上的谈资。
那怎样算研究历史?简单得令人发指: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瞎掰诶。
有一次和几个文科的大学者一起吃饭,也是聊怎么看历史。结果当时就分成了两拨,一拨坚定地认为研究历史要抓住主流,先研究人,再研究事;另一拨坚定地认为立场先行不可取,应该先研究事,再总结人。双方争论得相当顶真,我坐在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聊明成祖朱棣,那么专注于考证的同志会很开心,因为张廷玉修明史的时候相对而言还是秉笔直书,在成祖本纪的前一半基本上都用“王”来指代朱棣,立场先行的朋友会有点尴尬。但是,反过来,如果你要研究希特勒,那么考证的同志会非常尴尬,希特勒可以称得上一个私德无损且颇为自律的人,这时候立场先行的同志就会颇为得意。
史由证来实难做到,论从史出纯属空谈。
那我们业余人士到底怎么研究历史?
多读史料
史料是枯燥的。史料是主观的。史料是会冲突的。因为所有的史料都是人写的。怎么避免?难。所以要多读。严谨如科学,还有薛定谔的猫和测不准定律,有观察者效应,你期待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有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但是你还是要多读史料。因为多读史料可以避免把敦刻尔克搬到缅甸。真的,我保证。
少下结论
观点如排泄口,每个人都有一个。下结论不怎么需要智商,问出有质量的问题才需要。因为我们直到史料是枯燥的,史料是主观的,史料是会起冲突的,所以,你的结论是找不到扎实的支撑的,轻易下结论的结果就是经常被啪啪打脸,而且打脸还在其次,关键是很有可能轻易的结论会让你离真正的历史越来越远。
学好语言
看文献和史料,你绕不过去会面对两座高山——文言文和外语。看二手史料犹如吃别人吐出来的食物,想想都恶心。首先翻译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我亲身经历过把英语作者的原作和经过翻译的文字做对比,惨不忍睹,漏翻我就不说了,一些关键文字的错翻直接导致意思南辕北辙。要是拿二手的文献作为你的史料,很有可能你得出的结论会让人哭笑不得。
游遍万水千山
坐在书斋中研究历史,从书本中研究历史,最大的错误就是容易产生上帝视角。你会无法理解一些看上去与常理相违背的历史进程。但是如果你身临其境,很有可能你就会瞬间理解。人士容易产生共情的动物。再把敦刻尔克拿出来说,40万人集中在一个海滩上,为什么德军没有继续进攻?为什么英军不能反击?为什么撤退不能使用大规模的海军船舰?坐在书桌前你完全不能想象。英军法军人数并不居劣势,技术兵器只是略占下风,怎么就不能反击?但是如果你真的去了敦刻尔克,看到那个小镇,看到那些曾经放置街垒的街道,看到那个平时只是供市民游玩休闲的海滩,横着走一遍,竖着走一遍,数一数步数,再把四十万人装进去想象一下,你就会明白当时是多么的——绝望。
记住,所有的研究最终只是为了一个抽象的理解和一些饭桌上的谈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