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走向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走向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走向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贵州省贵阳市教育局 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位专家、同志们: 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有效模式课题”年会

走向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贵州省贵阳市教育局

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位专家、同志们:

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有效模式课题”年会,在我市花溪隆重举行。非常感谢教育部项目办的安排,让我们有机会为全国性会议服务,聆听领导及专家的报告,参与经验交流,分享兄弟省市的鲜活经验。在此,我谨贵阳市教育局,市三万五千名中小学教师,对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良好的祝福!借这个机会,我就贵阳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新课程培训工作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贵阳市辖6区、3县和1个县级市,人口371.8万。全市现有普通中学313所,普通小学62所,幼儿园31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985人,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20491人。至2004年底,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1%、95.2%、91.3%,普通小学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51.9%,普通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38.8%,并有一定数量的中学教师取得了教育硕士学位。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总的说来,是与新课程同行的。2001年,我市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确定三个中心城区作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启动课程改革实验。至2004年,其它7个区、县(市)相继进入课程改革实验。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为此,自2001年启动课改实验开始,我们就始终把打造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新课程理念,具备执行新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组织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为新课程实施奠基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培训者队伍进行前期培训。先后组织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校长、教师共500余人次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或教材出版单位组织的全国性新教材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空间,对这批骨干进行发展性提高。这批同志,在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不但承担了全员培训任务,还较好地发挥了骨干、辐射、示范作用。

其次,我们聘请刘兼等20余名课改专家先后到贵阳进行了3轮全市性的全员通识培训。之后,我们又进行了5批21个学科的学科培训。在市级培训的基础上,各区各学校也相应组织了区级和校级培训。我们把新课程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员培训的内容,全员参与,分类要求,计算学时分,纳入学籍管理。因此,所有承担课改实验的中小学教师都参加了区、县级以上的岗前培训和过程培训,真正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识培训引发了教师的“头脑风暴”,他们精神振奋,“课改”、“创新”已成为教师群体的热门话题。2003年11月,在我市23626名中参加的课改通识培训省级考试中,合格率达99%。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已由开始阶段的报告型、讲座型逐渐转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景进行。我们立足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采取“六个结合”方法进行,即:课题研究与学科教研相结合;分组参与与集体研讨相结合;课前研讨与课后反思相结合;观摩研讨与对话答疑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个别点拨相结合,学习与考察相结合。此外,临床指导式、互动参与式、活动探究式、情感体验式、课题研究式、观摩示范式等多种培训的模式应运而生。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学科基地、学科中心组和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式培训。例如:十三中体育学科基地进行了快乐健康体育教学模式培训;十四中科技基地对教师进行了中小学机器人活动培训;其他学科基地也进行了各自学科的培训。市区教研员坚持进行课改视导,他们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互动对话,进行专题调研,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案例交流评选,教学札记评述,对话式座谈以及抓好“课改开放日”等,发现和收集典型的教学活动案例,推广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先进经验。

在新课程培训中,我们还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新任教师三年岗位考核期培训、教师资格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及普通话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必修培训和专项培训。我市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无论是对新进入教师队伍的见习培训,还是在职教师的职务培训,都贯穿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各校在各项培训的安排上,也都紧密联系课程改革的实际,采用诸如演讲、思辩会、教育叙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开展《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教育,我一生的追求》演讲活动,引发教师追溯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从而迸发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感受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在进行新课程培训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市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步伐。2002年初,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资助我市普通中学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关于资助直属学校初中教师进修大学本科学历的补充通知》,培养费用实行教育主管部门、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承担的办法。至2004年底,我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比199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1999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比199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已有一定数量的教师获得硕士学位。

二、以师为本,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同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综合的、创新的新课程理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教师在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困难”。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与教学研究方法已经落后,于是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校本教研制度产生了。这种模式要求教学研究重心下移,立足校本,建立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制度颁发了《贵阳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基于学校,以师为本,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同行的校本教研制度。这个文件的颁发,进一步深化了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期间,涌现了不少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的模式。

1.案例撰写研讨。校本培训的展开,不能脱离教师教学实际,必须寻找教师培训的新的切入点和载体。这个新的切入点就是案例培训。将案例写作和案例讨论作为促进教师教育素质和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市、区各教研室和进修学校,均组织了相应的培训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回顾与描述教学情节和过程,关注真实的课堂教学,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渐形成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教师“个人知识”、“个人理论”的积淀。

2.以问题为中心的评课活动。评课活动是一项传统的教研活动,我们“旧瓶装新酒”,赋予它新的内涵。例如:云岩区环西小学以原有的“求索杯”评课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他们以关注问题意识的形成为出发点,突出对问题意识的考察,注入了环西“求索杯”评课的新内涵,使这项传统的评课活动,成为教师形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南明区传统的“南明之春”评课活动,与校本教研中问题研究相结合,也收到良好效果。

3.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培训”。“课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创新为取向,以教师集体交流、实践研究、行为反思、教学创新为基本要素,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的发展为目的的校本教研教师培训模式。“课例教研”,展现的是课堂的真实情景,真实的教学事件,它的关注点集中在课前研讨、课中探究和课后的反思,通过集体对话与讨论来实现同伴互动,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课例引起教师们教学中所包含的问题的关注和多元思考,使每个参与研究者都能学有所获。

4.“学科合作沙龙”。我市部分中小学教师,成立了“学科合作沙龙”。这是基于“共同语言”、“共同的教育理念”而形成的“朋友聚会”型的合作互动学习研究小组,是以完成预定的工作,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在学科同伴支持下的“反思性学习”过程。他们把在“做中学习”与“思考中学习”结合起来,在朋友式的情感互动中,通过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个人的素质。

5.在校本教研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还采用多种形式,实施专业引领。

(1)高校专家专业引领。几年来,我们聘请省内外高校有关专家参与了我市新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他们在实验方案决策咨询、新课程教师培训以及指导实践研究等方面很好的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

(2)科研课题引领。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市、区教研部门采取下发课改科研课题指南,组织课改科研课题招标的方式,纵向以市、区、校三级教研管理制度为保障,横向以跨区(县)、跨校的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为载体,让教学科研植根于课堂教学实际。三年来仅市级课题就有113个,同时还承担了若干个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研究。这期间,我市相继组织了第四、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奖活动,对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3)远程教育送课下乡,实现城乡互动、校际专业引领。2004年,我市1100个村级小学接通了有线电视或建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点,每个村小都安装了接收和播放设备,所有的86个乡镇中学建设了多媒体中心教室,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市组织中心城区中小学送课下乡300余节,把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送到了农村,带去了新理念,新教法以及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三、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终身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实解决了不少现实问题,它让我市广大教师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而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但是,由于校际不平衡、学科不平衡,很多学校还是感到势单力薄,感到缺乏理论底蕴,缺乏研究中方法和策略的支撑。于是,我市云岩、南明两区率先提出了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终身学习的校本研修模式。校本研修实际上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课堂教学为第一培训现场,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培训的宗旨,以校际合作、资源共享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与矛盾为目的,将科研、教研与培训三者进行整合,从而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004年5月,我市南明区教师发展学校联合体率先成立。这个联合体由南明区5所学校和南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贵州省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在平等、互助、资源共享的原则下自愿组成。2004年6月,云岩区教师专业研修基地中心校成立。这个机构由云岩区6所中心小学、19所普通小学以及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贵阳市师范专科学校小教系和贵州省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组成。教师发展学校联合体,教师专业研修基地中心校,都有各自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如“专业指导教师制度”“任务取向”的培训模式等。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实践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及反思性学习,让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从解决身边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视频课例研究、研究报告撰写等有效培训形式,从而能经历一次完整的校本研修过程。

我市云岩、南明两区这种校本研修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教师的阅读活动,他们将教师培训定位在“阅读—实践—研究”三位一体上,他们响亮地提出:“让阅读成为习惯,让反思走进生活,让研究成就事业”。他们将教师的阅读学习,研究活动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这两区成立的教师发展学校联合体,教师研修中心校,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四、贵阳市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本经验

1.认识到位是抓好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科教兴市的先导性工程,设立市、县两级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快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的步伐;通过十、百、千名师工程的启动带动了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转变观念是实现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创新的关键。我市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观念,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补缺教育、三元结构培训向基于学校,以师为本,实践反思,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师发展的转变;再到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终身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转变。由于培训观念的转变,促使我市师资培训模式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和创新性特点,有效地推进了我市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使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得到及时的总结和深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是新课程师资培训有效推进的基础条件。县一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机构。我市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基本完成了区县一级进修、教研、科研与信息中心的资源整合,已逐步形成了以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融师训、教研、科研、电教“四位一体”,齐心协力推进新课程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以上汇报只是我们在新世纪、信息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些尝试。与兄弟省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如经费投入不足,工作机构设置有缺陷,特别是我们缺乏市级教师进修院校载体,许多工作都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处室与市教科所承担。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乡教师培训进修的网络尚未形成,教师培训的方法与形式比较单一,手段比较落后,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我市教育整体发展还很不适应。今后,我们将以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有效模式课题的实施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继续推进校本研修、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我市教师培训工作。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在贵阳期间,舒心愉快、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上一篇: 衔接与提升:初高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 ——以统编版教科书“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下一篇: 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四大误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