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远承汉唐,近启明清的重要转折时期。历史上对宋代的评价,都肯定其“文治之盛”、“风物恬熙”,又都哀叹其“国势之弱”、“被征服于人”。的确,宋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达与宋代矛盾尖锐、冲突普遍的社会,在中国封建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矛盾重重的社会中,士大夫不断地在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历任淮南、鄞县、舒州、常州等地方官。他在上书朝廷的万言书中大声疾呼要改革,但都不为仁宗、英宗的重视。英宗死后,年轻的神宗赵顼继位,他胸怀大志,极力寻求扭转社会劣势的方法。在云云的大臣中,他选中了王安石进行变法。
熙宁变法是王安石一生的心血,王安石的一生中都心系变法。本文将从宋初的社会矛盾、熙宁变法的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分析王安石。宋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以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尽管存在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在宋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宋初君臣的努力,显现出气像一新、文华物熙的成功局面。然而,这制度中的种种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露。
王安石于公元1086年病死,确切的说是"积郁成疾",详细的要从王安石变法失败说起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赵祯并不以他的建言为意。
后来,以蔡京为首的新党虽然打着王安石变法的旗号,继续推行已经变味,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敛财扰民的工具的新法,并设元佑党人碑迫害当时反对新法的一代名臣,却也因为贪污腐败,蝇营狗苟,为天下所不齿,最终成为断送北宋江山的乱臣贼子,自己遗臭万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了千年的骂名,最后积郁成疾而死。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