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为例
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与提高。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体化的,是一脉相承、紧密衔接的,但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教材的深度、广度不同,编排的体例、方法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思维特点不同以及考试制度的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各敲各的锣鼓,出现了“断层”,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和过渡,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和高中教材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为例,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三个层面展开探讨,以期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整体教育体系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同时实现学生发展与历史教育发展的延续性。
一、课程标准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制定的。实现历史学科初高中课标的衔接,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又能够为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循序渐进、稳步上升提供依据。“璀璨的近代文化”包括《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和《世界的文化杰作》两课时内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包括19世纪以来《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和《音乐与影视艺术》三课时内容。从课程内容来看,二者均以介绍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导学生感受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为主要内容。从课程目标来看,二者均以促进学生树立敢于捍卫真理和甘愿为科学事业奉献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但经历了初中阶段以后,高中学生自身发展发生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一个是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运用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个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现成熟性变化趋势,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理解抽象问题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视野更加开阔。所以,根据初高中两个阶段学生身心和知识储备、思维方法等的变化,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的衔接主要应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爱因斯坦
一方面,在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来建设未来、改造社会的能力的培养。“璀璨的近代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分析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从而在自我意识里为科研必备素质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具备这种意识的基础上,“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学习让学生分析科学、艺术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时代价值,此时的课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更关注学生建设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从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过渡到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认知能力较弱,对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深入。此时,“璀璨的近代文化”部分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及独立思维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心智的成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部分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认识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价值,进而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民族的发展,树立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从而过渡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浅显、直观、形象,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高中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要熟悉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要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璀璨的近代文化”对应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三部分的内容。初中教材分别讲述了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家、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以及文学美术音乐上的代表作品和人物;高中教材在数量上扩充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容量,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文明史观,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成就,影视和互联网以及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音乐流派的演变和代表作品。初中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伟大的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成功品质,初步了解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而高中教材更加注重让学生从科技、文学、艺术作品中透视当时的社会背景,神入历史,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很显然,初中历史知识内容较少、要求以较基础的识记、了解、感知、感悟为多;而高中阶段的内容增多了,要求也提高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分析并应用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定的了解,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笔者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一是到当地中等水平的初中学校听取相关课程,向初中历史教师了解这一课的讲授情况;二是根据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初中课程标准拟定一份小问卷,在上课前做好分析。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低估了学生在学习前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必定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相反若是高估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之前,我会先拟定以下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说到《世界的文化杰作》你会联想到哪些领域的杰出人物?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献给谁的作品?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哪位杰出人物?《战争与和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梵高的《向日葵》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是吗?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扩大知识网络,形成对历史过程的整体认知。
初中教学使学生对《世界的文化杰作》中音乐、文学、美术的代表人物有了认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上述调查的结果进行教学,不必再花大量时间讲解这些已经知晓的知识,而把精力放在对文艺作品形成的社会背景、造成的影响及实质等方面的深层次解析上。另一方面,初中的学习已经让学生对于贝多芬、托尔斯泰、梵高这些文学艺术家的生平事迹比较了解,初中生也掌握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等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些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印象,并把高中的相关内容串线归纳起来,便于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上述的摸底调查,学生已经掌握了《世界的文化杰作》在音乐、文学、美术领域内的三个代表人物,那么教师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揭示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联系之前学过的思想启蒙和科学革命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该模块的内在结构网络。
(三)引导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促进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奥苏泊尔的上位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分化的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即下位学习要比上位学习更容易些。因此,在内容的衔接上,教师还要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引导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如“璀璨的近代文化”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衔接教学中,在二者的知识系统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归纳“近代文化”和“世界文学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提取更普遍的知识规律,如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反映的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规律,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奉献出的作品对时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些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身上所闪现的精神品质等等。教师可将这些规律、知识体系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同时不断对这些规律进行修改与补充,引导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促进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课堂教学的衔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教学是以课标为指导思想,以教材为基础根据,以过程与方法为中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活动过程。历史学科初高中衔接中课堂教学的衔接是最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控制、规划统筹,促进学生由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的顺利过渡,能保持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和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如何做好这一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间为纲要,厘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要使高中学生在已有的初中通史的基础上迅速适应高中历史专题学习,首先就应帮助学生找到熟悉的时空概念,促进知识的迁移、过渡。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以时间为纲要,厘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如:“璀璨的近代文化”的时问线索定位于18世纪至19世纪,“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时间线索定位于19世纪至20世纪,二者在时间框架上正好形成先后的连接关系。那么,在“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可构建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链,适时地导入18世纪近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和背景,让学生能够回顾起19世纪前的文化发展史,再缓慢过渡到19世纪世界文学艺术的学习,从而利于学生理顺历史发展的时空脉络与纵向联系,填补历史知识的空白,促成对历史的全面把握与整体认知,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借鉴初中教法,以平稳过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应当尽量多地使用直观、感性的历史材料,如影视片断《巴黎圣母院》、歌剧《卡门》片段等,并辅之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描绘性讲解。如在出示《自由引导人民》油画时讲解法国的七月革命,学生由此了解文艺作品的背景和意义。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一步步发展,他们对于理性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感性材料的精选和教师的理性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也应营造初中历史课堂的活跃的教学氛围,改变高中历史教学死气沉沉的刻板印象,采用学生演讲、知识竞赛、情境模拟、影音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新课《辉煌的美术》时,可通过展示两幅作品《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并辅之以《法国大革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比较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的联系和区别;可通过模拟美术展馆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体会现实主义、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区别。
(三)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向独立自学方向发展自身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知识积累增加,观察、总结、归纳能力也相应提高,教师应当逐步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品质,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迁移,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或课后测评中采用这样的方式,选择难度适中、能与初中知识接轨的材料解析题,并逐步提高思考的难度,给学生以适应的过程。也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和探究问答,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重点问题。如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重要差异?通过基本史料的诠释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