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自1991年以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转眼已成立31载,在文献征集、学术研究、弘扬传播和队伍建设上成绩斐然。记者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获悉,2013年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由潮汕四市学者参与的学术年会。年会期间,还专门聘请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莅汕举办学术讲座。
本月17日,“2022潮学年会暨侨批与侨乡社会学术研讨会”将在我市举行,这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盛会,届时,来自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和热心潮汕历史文化的学界同仁将共聚一堂,围绕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展开深入研讨,举办学术交流,致力推动潮学研究走向深入。
潮学学术研究常态化开展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陈荆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0多年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始终高擎潮学旗帜,常态化开展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为促进潮汕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不懈努力。
据介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氛围活跃,1992年3月,以杜经国为主任,黄赞发、陈历明、隗芾为副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宣告成立。此后,富有潮汕文化特色的学术研究活动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推进。同年11月,研究中心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潮汕文化座谈会”,一起步就迈进跨国学术研究论坛,会上,“百家争鸣”的气氛浓烈。
陈荆淮告诉记者,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首届“潮学国际研讨会”,研究中心参与协办,以后连续十多届都派专家学者与会,没有间断。后来,潮汕茶文化、食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使闻名遐迩的工夫茶和潮菜文化得到探讨、传承和发展。
潮汕文化丰富多彩,为更好传承和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固定举办一次潮学年会,使学术研究更为常态化。
研究出版工作成绩显著
“在出版工作方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坚持抢救出版潮汕历史文献、出版学者的潮学学术成果两项主要方向。”据陈荆淮介绍,研究出版工作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30多年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学术团队、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活动、出版学术期刊和著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共抢救出版文献和各种学术著作(包括学术期刊)450余种,700多册,近2亿字。
记者获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自创办伊始,便组建了一支研究队伍,聘请社会各界的潮汕历史文化学者为中心特约研究员及青年委员会委员,同时从高校等学术机构聘请学有所精的中青年教授、学者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之后又组建了潮汕文化讲师团和侨批研究会,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力的工作队伍的组成,保证了学术研究能够持续向纵深推进,质量逐年提高。
“九个一”开展侨批文化研究
2003年5月,国学大师饶宗颐得知侨批征集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倡建立侨批文物馆,以收藏侨批原件和有关文物。在潮籍侨领陈伟南、林百欣、陈汉士的带动下,泰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侨领捐资支持这项利在千秋、惠泽后代的文化工程。
承载着沉甸甸历史的潮汕侨批文化,2004年4月,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侨批文物馆正式开馆,是国内外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藏量最多、研究深入、成果显著的集展览、研赏、交流于一身的侨批主题文物馆。
侨批文物馆创建至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搜集积累的侨批档案为基础,团结海内外热心潮汕侨批研究的人士,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开展侨批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实施了搭建一座展示平台、举办一系列研讨会、出版一批研究专著、创办一份文化期刊、摄制一部纪录影片、创立一个学术团体、编纂一部专业词典、编辑一项侨批数据库、运营一款微信公众号等“九个一”系统工程。
潮学奖奖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者
为弘扬潮汕传统历史文化,奖掖研究、传播潮汕历史文化有突出成就的个人和集体,研究中心设立的潮学奖自1993年10月开始评选,分为研究、传播、资料征集三大奖项。
据陈荆淮介绍,今年第九届“潮学奖”已经评出,结果将在潮学年会上公布。这一届潮学奖共收到申报93件,符合评奖条件的有85件。与上届“潮学奖”相比,这一届申报的数量进一步增加,申报者的所在地也有扩大,本届申报者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以及香港、潮汕四市、深圳、广州等地。作品及项目质量有较明显提高,其中著作类的好作品尤多,比较突出。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奖”的举办,弘扬了潮汕文化,激励广大海内外热心人士积极投身于潮汕历史文化征集、研究和传播工作,推动潮汕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来源 汕头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