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个系统工程,确实不容易。然而,但凡是难题,总会有人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难道作文之难就没有人去破解吗?
怀着这种深深的好奇,我一头钻进搜索引擎,对改革开放后作文教改路径进行了一番疏理,发现不少有志者对作文教改情有独钟,这条路上从没有断过行者,作文教改研究一直在进步,探索从未停止。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大家理了这样一条线索:
01 学作文,先从学文体开始
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以西方舶来的“文体学”、“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开始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人就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推出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其基本程序为“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把这一模式推到了极致,形成了“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快速作文教学法。该体系围绕“五步四法两课型”设计了一系列作文训练方法,以模式化的写作推动作文“快速”完成,大大提高作文效率。
这个时期广西籍全国优秀教师袁刚发明的“图示快速作文法”独树一帜,在快速作文的探索上增添了一抹亮色。
图:广西籍全国优秀教师袁刚老师发明的“图示快速作文法”,以视觉化、形象化的特点,让教育水平较差的地方的孩子能快速上手,爱上写作。
02 写作文,思维很重要
很显然,“文体中心”没有解决作文的内动力问题。那么,作文的形成机理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有人想到了作文过程中的思维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探索。
这个阶段以常青的“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fěi)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北大附中章熊的“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为代表,进一步凸显了思维活动在作文中的作用,朝作文的内动力机制进了一步。
这个时期的袁刚老师推出了“储备快速作文”和“真情快速作文”法,他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自己的作文教改研究向前发展。
图:作文研究成果推广时期的优秀教师袁刚老师。
03 学好作文,是一个“过程”
文体熟悉了,作文的思维模式也有了,但要写好作文,仍旧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于是,作文综合训练过程就被提上了研究层面,先后出现了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老师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中央教科所的“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和扬州师范学院的“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对作文写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验。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对“熏陶模式”、“模防模式”的超越,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从机械的文体训练向更综合的过程训练的过渡。
袁刚老师也在搏击这个潮头,在这个时期经过了华苑作文、智能作文、华语作文等研究阶段,对作文的研究越发深入。
图:袁刚老师,华苑快速作文实验教师培训班合影。
04 写好作文,关键孩子孩子的兴趣
各种文体,各种训练,关注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和作文过程的潜移默化,都仍旧停留在作文的形式和表面上,而没有解决作文的“第一推动”问题。如果说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行为,那么推动这种行为的内因,至少是对表达有兴趣。于是,又有一批人继续往作文的内在推动原现去探索。
这个时期涌现了“兴趣作文”、“广义发表”、“活动作文”等教学方法,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此间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演示作文教学法”风靡一时,其小学阶段的“快乐大作文”、初中阶段的“趣味大作文”和高中阶段的“创新大作文”构成了他的“大作文训练体系”,凸显“兴趣”对作文的重要性。
这个时期袁刚老师从广东发起了“快乐作文中国行”活动,在全国各地推介他的快乐作文理念,引起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
图:袁刚老师从广东发起的“快乐作文中国行”活动,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
05 出彩作文,“新概念”是一股清流
世纪交替之际,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单位发起“新概念作文大赛”,提出了“两新一真”作文倡议:一是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束缚,放飞思想;二是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反对套话、空话,用自己充满个性的语言来表达;三是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鲜活的生活。
这不是一种作文教学方法,但却对作文进行了一次最接近本质的推动,并把作文教改研究往正确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意义重大。
这条线索,是中国作文教改的路线图,我们看到众多有识之士一心扑在作文教改事业上,为此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令人动容,值得尊敬。
本期话题
为了破解“写作难”的难题,很多人前赴后继。
但,好像,还不能让“写作更简单”~
在这些年,您尝试过哪些方法,让写作更简单呢?
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