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影视剧《清平乐》开始播出,大家对宋朝文化再次出现了好感。在各种与宋朝有关的影视剧中,宋朝各级官员的脖子上,都会佩戴一种叫做方心曲领的东西。不得不说,方心曲领几乎成了宋朝官员和贵族们的标配。那么,方心曲领到底是如何出现的,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在什么时候退出了历史舞台呢?今天,我们就聊聊方心曲领的故事。
首先,我们聊聊什么是方心曲领。从历史角度来说,方心曲领属于我国汉服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国服饰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服饰的样式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大约在西汉政权统治的中期开始,随着汉武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朝廷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其中,就包括了官员服饰制度。鉴于当时的官服样式,为了让官服更加平整,汉朝官服的衣领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的白色护领,被称为曲领。
请注意,这就是方心曲领的起源,但是与宋朝后来的方心曲领方便,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东汉末期的文人刘熙曾经记载了两汉各方面的趣事,写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名曰《释名》。按照《释名》中的描述:“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从《释名》中的描述来看,两汉时代的曲领在中衣上,起到了衬托外衣和装饰的作用。从东汉末期开始,中原大地进入了先后经历了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三国鼎立等一系列阶段,各方面的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后,,由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对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在这一阶段,北方游牧文化明显开始融入中原文明体系,在中原服饰上,也出现了各方面的变化。例如在南北朝时期,汉服之中,除了广袖和窄袖以外,还出现了胡袖。当时,南朝派遣使臣出访北朝,南朝使臣发现,北朝的服饰与自己有明显的差异化。公元589年,隋朝再次统一天下。对比隋唐服饰和秦汉服饰,大家会明显发现,隋唐时期的服饰风格,与秦汉时期的风格相比,几乎不再一个频道。
在隋唐时期,随着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朝廷重新规定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包括服饰制度。在这一阶段,曲领继续沿用,不过,与汉朝的曲领已经不是一回事了。随着各方面文化的融入,隋唐官员多穿圆领袍和U型领袍,如何衬托、装饰自己的脖子很重要。隋唐时期的方心曲领,属于在中衣的上边,叠加出半圆形的内衬,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衬衫的衣领。主要就是装饰、衬托外衣的作用,不过,外形比较大而已。
隋唐时代的各种历史文献中,屡屡出现曲领的记载和描述。关于各级官员的穿戴,《隋书》中有详细的记载:“百官朝服公服,皆執手板……朝服,冠、幘各一,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皁領袖,皁襈,革帶,曲領,方心,蔽膝,白筆、舄、襪,兩綬,劍佩,簪導,鉤灊,為具服。”到了《新唐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描述:“玉、犀簪導,絳紗袍,硃裏紅羅裳,……絳紗蔽膝,白羅方心曲領,白蔑,黑舄。”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已经出现方心曲领和方心、曲领等不同的说法。从9世纪后期开始,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的局面再次出现,上演了“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的说法。”各路军阀、藩镇相互混战,这一阶段被称为“五代十国”。由于战争破坏严重,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已经荡然无存。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考虑如何搭配衣服。在这一阶段,隋唐时代的服饰文化逐步绝迹,并没有被继续和传承下去。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建立了赵宋王朝。
在随后10多年时间里,宋朝先后消灭了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唐、北汉等一系列政权,统一了中原的主体部分。先后两次主动进攻辽国、遭遇惨败以后,宋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政方面,开始恢复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其中,在官员服饰方面出现了问题。按照隋唐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记载,朝廷七品以上官员,穿朝服、礼服等服饰的的时候,需要佩戴方心曲领。可是由于几十年战争的严重破坏,各种历史文献破坏严重。隋唐时代的方心曲领究竟长什么样子?
宋朝人并不知道。既然没有现成的实物可以参考,宋朝人在各种残存文献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推测,并且最终设计了宋朝版的方心曲领。在各种关于宋朝的影视剧中,方心曲领经常出现。一个白色的圈子戴在脖子上,白圈的下部则是白色的四方形。宋朝设立方心曲领的时候,充分采用了道家“天圆地方”的逻辑。其实,方心曲领并不是直接戴在脖子上的。方心曲领的后部有两根绳子,系在官员的后颈,起到了固定的作用。
按照宋朝的严格规定,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在穿朝服和礼服、祭服等礼仪性服饰的时候,必须佩戴方心曲领。穿常服、公服、吉服等日常性服饰的时候,则可以不用佩戴。因此,在宋朝的各种画像中,无论是宋朝历代皇帝,还是各级文武官员,脖子上都戴着方心曲领。古代日本曾经向唐宋两朝学习,因此,在日本的官员和贵族服饰上,曾经也出现了方心曲领。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
时间进入了13世纪以后,北方的元朝崛起,先后消灭了西夏国、大金国、西辽国、吐蕃、大理国、南宋王朝等一系列的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元朝属于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拥有自己的服饰体系,自然不会沿用宋朝的方心曲领。从元朝皇帝和贵族们的画像来看,元朝的官员、贵族们,喜欢佩戴蒙古大帽,留蒙古样式的发型,穿蒙古长袍。甚至有好几位元朝皇帝,不会说汉语,只能和亲近官员用蒙古语交谈。元朝的统治时间并不算长,前后大约100年时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随后,明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将元朝势力重新赶回了蒙古草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以后,继续控制北方草原等地,但被称为北元政权。明朝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例如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官员制度、行省制度等等。请注意,在服饰文化方面,明朝则重新沿用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因此,称之为“日月重开大宋天”。随着全国统治秩序的确立,明朝开始完善复杂的服饰制度。
按照《明史》的描述:“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皁領緣。赤羅裳,皁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差,並同朝服。”由此可见,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明朝各级文武官员使用朝服、祭服、礼服等服饰的的时候,需要佩戴方心曲领。琉球、李氏朝鲜、安南等周边国家,属于明朝的藩属国。在服饰制度方面,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明朝的成熟设计。因此,在这些国家的服饰中,也出现了方心曲领。例如在韩国的各个历史博物馆中,很多历史人物都佩戴了方心曲领。截至现在,韩国在举行各种古典大型祭祀活动的过程中,仍会穿上韩式祭服、佩戴方心曲领。
安南统治的末期,法国人开始染指中南半岛。当时,照相技术已经出现,一系列老照片修复以后,可以发现,直到20世纪初期,安南各级官员穿朝服和祭服的时候,仍然佩戴了方心曲领。在明孝陵等明朝皇帝的陵墓中,周围的官员雕像上,都佩戴了方心曲领。按照《明史》的记载:“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按照记载,从明朝嘉靖皇帝开始,明朝官员的朝服、祭服、礼服上,不再佩戴方心曲领。那么,明朝为何要取消方心曲领呢?
目前有两个说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明朝统治层认为方心曲领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反而影响了肢体的活动性。第二种说法认为,明朝很有可能通过一些古籍和历史文献发现了问题,察觉到自己被宋朝引上了弯路,宋朝的方心曲领属于天马行空的错误版本。言而总之,从明朝嘉靖皇帝开始,明朝撤销了方心曲领,方心曲领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于方心曲领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没有变化,主要是起到了装饰作用,显示出服饰的庄严性,同时对外衣起到了支撑作用。
发表评论